彰化創全國首例!「地主競標」解套既成道路爭議 省下千萬公帑
彰化縣政府以創新思維解決數十年來的既成道路難題,首創「地主出價競標」模式,成功以2,167萬元購得11筆長期被當作道路使用的私有土地。這項創舉不僅保障民眾通行權益,更為公庫省下近1,445萬元徵收費用,開創地方政府處理既成道路爭議的新模式。
引入市場機制化解公私有地爭議
過往這些被劃為道路使用的私有地,因位處都市計畫區外且無新闢計畫,地主既無法獲得補償,政府也難以編列全額徵收預算。彰化縣府突破傳統思維,讓地主自行出價競標,最終成交價落在公告現值的49.8%至70%之間,既尊重地主權益,又避免公帑浪費。這種「雙贏」策略,特別吸引那些土地已被道路使用數十年、實質效用低的地主參與。
從執行細節來看,首批標購的11筆土地分散在7條重要縣鄉道,包括大村鄉茄苳路、埔心鄉員鹿路等交通要道。有參與地主坦言,與其讓土地閒置被無償使用,不如變現求個痛快。縣府工務處精算發現,若走傳統徵收程序需支付3,612萬元,透過競標機制僅花費2,167萬元,節省約40%成本,成效顯著。目前經費尚有餘額,縣府已排定8月4日進行第二波開標,持續擴大解決範圍。
這項創新作為值得其他縣市借鏡
台灣各地存在大量既成道路私有地爭議,往往造成民眾通行權與財產權的對立。彰化縣府的「競標模式」證明,只要設計合理的市場機制,就能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時兼顧私有財產權。隨著第二波標購啟動,這項政策能否形成長效機制,進一步解決台灣城鄉發展中的歷史共業,將是觀察重點。對地方政府而言,這或許是化解數十年道路爭議的一把關鍵鑰匙。
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