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鳥籠宅」奇蹟!北台灣7坪極小宅熱銷 建商靠「縮坪術」突圍
在房市冷氣團籠罩下,北台灣竟掀起一股「越小越熱賣」的奇特現象。根據最新市調,今年上半年建商為搶救低迷買氣,紛紛祭出「縮坪術」,推出權狀不到10坪的極小宅,其中桃園大園區「福興豐藏II」最小戶型僅7坪,總價200多萬元的超低門檻,開案即秒殺,創下房市寒冬中的逆勢熱銷奇蹟。
住展雜誌分析這波「鳥籠宅」風潮,台北市中山區「后麗昕」與大同區「伊寧橋寓」8坪產品,憑藉千萬出頭的總價優勢,在市場偏空下仍快速完銷;而過去非套房主流的桃園市,更罕見出現7坪、9坪的超迷你宅,鎖定工業區員工與軍營周邊租屋需求,以「低總價、高投報」策略突圍。值得關注的是,新北市也將跟進這波趨勢,中和區下半年預計推出9坪產品,顯示「壓縮空間換買氣」已成建商生存法則。
市場專家指出,這類極小宅能逆勢突圍,關鍵在於「三低一高」特性:低總價、低自備、低持有成本與高租金投報。以桃園7坪案為例,月租金可達萬元,換算投報率逾5%,遠勝傳統住宅;而台北市套房租金更上看數萬元,吸引投資客進場。不過,這類產品存在貸款成數低、居住品質差等隱憂,且社區多投資客可能影響長期管理,購屋族應審慎評估。
這波「蝸居經濟學」的興起,實則反映台灣房市的深層矛盾。當都會區房價與薪資差距持續擴大,居住正義淪為口號時,極小宅某種程度成為年輕世代「折衷的屋主夢」。但值得思考的是,當7坪住宅比停車位還小的空間成為市場主流,我們是否正在見證居住品質的全面崩壞?或許,這不只是建商的銷售策略,更是台灣高房價困境下最赤裸的生存寫照。
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