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老屋危機|平均屋齡34年 六都都更敬陪末座 防災隱憂全面浮現
台南市面臨嚴重的老屋危機,平均屋齡34.24年高於全國平均,耐震不足的建築結構占比更是六都之最。審計處報告顯示,台南都更進度大幅落後,在直轄市中敬陪末座,亟需推動防災型都市更新以保障市民安全。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2024年第4季資料顯示,台南市平均屋齡約34.24年,高於全台平均的33年,且轄內耐震能力不佳的磚、木、石造與加強磚造等建物結構占比也高於全台平均。更令人憂心的是,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公布台南市有7條活動斷層,分布於東區等14個行政區,地震風險相當高。
都更進度嚴重落後 六都之末
審計部台南市審計處的報告指出,截至2024年底,台南市已報核的重建型與整維型都更案件僅93件,累計件數大幅落後新北、台北及台中市。近2年核定案件加計整合或報核中的案件更是六都之末,顯示都更進度嚴重遲緩。
更值得關注的是,根據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網站資料,截至同期台南市核定都更重建面積累積僅辦理12.40公頃,不僅遠落後新北市的99.54公頃、台北市的164.77公頃及台中市的28.44公頃,甚至低於新竹市的16.16公頃及南投縣的13.17公頃,在直轄市中墊底。
地震風險加劇 防災型更新刻不容緩
今年1月21日凌晨楠西區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由於楠西及玉井區的建物平均屋齡分別高達44年及41年,加上耐震力不足,導致受災嚴重。這起事件凸顯了辦理防災型都市更新的急迫性。
審計處運用QGIS軟體套繪轄內已劃設都更地區後發現,台南市土壤液化潛勢區的中及高潛勢區內多未劃設更新地區,這意味著高風險區域尚未納入都更範圍,市民生命安全面臨潛在威脅。
審計處建議 市府回應
審計處建議市府應配合中央推動防災型都市更新策略,參照台北市和新北市的做法,針對耐震能力不足的建築物核給容積獎勵,增加辦理都更意願誘因。同時應針對尚未劃定更新地區的老舊建築物密集區域,進行實地調查與可行性評估,研擬劃定更新地區。
都發局回應表示,將檢討既有相關都市更新法令及推動政策,修訂或新訂相關法令,並研議制定防災相關的都市更新推動政策,以改善都市景觀及提升居住安全。局方也承諾將增加政策誘因,促進公私協力提升民間資源挹注,積極鼓勵民間提案劃定更新地區。
專家觀點與建議
台南作為文化古都,都更面臨古蹟保存與現代防災的雙重挑戰。建議市府應建立分級管理制度,對高風險區域優先推動防災型都更,同時保留具文化價值的歷史建築。建議參考日本經驗,建立建築物耐震評估與補強制度,對耐震不足的老舊建築強制進行補強或重建。並簡化行政流程。同時可設立都更專責機構,提供一站式服務,降低民眾參與都更的門檻。
長期而言,台南需要制定全面的都市再生策略,將防災思維融入都市規劃中。只有透過系統性的改革,才能讓這座古都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時,也能確保市民的居住安全。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民間力量的共同參與,才能實現安全、永續的都市發展。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