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商狂砸3.4兆 買氣卻暴跌35%!專家示警:這波「窒息式盤整」恐延燒到明年
2025年上半年台灣房市進入明顯盤整階段,呈現「買氣冷清、建商熱錢仍在」的特殊現象。根據最新數據,5月建築貸款餘額達3.4兆元,年增3%,顯示建商持續投入資金開發,但市場買氣卻大幅降溫,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統計顯示,2025年第一季全台住宅貸款核准件數僅約3.5萬件,較去年同期大減35%,創下近年新低。這種「建商持續推案、購屋者觀望」的市場矛盾,反映出當前房市正面臨信心與資金的拉鋸戰。
政策緊縮與高利率 壓抑購屋需求
央行自2024年9月實施第七波信用管制後,第二戶購屋貸款成數降至五成,並新增「一年內出售原屋切結條款」,違規者將被追繳貸款差額與違約金。這些措施有效抑制投資買盤,但也讓自住客更加謹慎。此外,2025年6月五大銀行平均房貸利率攀升至2.283%,創下16年新高,進一步加重購屋者的負擔,導致成交週期明顯拉長。
儘管市場資金仍然寬鬆(M1B與M2年增率分別為2.44%、3.45%),且經濟基本面穩健(第一季GDP年增5.48%、CPI僅1.37%),但購屋信心並未同步回升。主因在於台美關稅談判尚未定案,潛在的經濟衝擊使民眾對大額消費持觀望態度,加上高房價壓力,短期內買盤回升力道有限。
建商策略調整 聚焦抗跌區域
面對市場不確定性,建商資金雖持續投入,但開發策略已轉向風險控管,集中於具長期增值潛力的區域,如北部的都更案、中南部高鐵與捷運沿線等交通便利地段。這些區域因具備產業聚落與成熟生活機能,被視為較能抵禦市場波動的「抗震標的」。然而,即使建商試圖以產品力吸引買氣,整體市場仍呈現「量縮價平」格局,部分地區甚至出現議價空間擴大的現象。
審慎評估財務 回歸自住需求
下半年房市預計將延續盤整走勢,自住與投資需求的分化將更加明顯。專家建議,購屋者應審慎評估財務狀況,避免過度槓桿,房貸支出最好控制在家庭可支配所得的三成以內,以確保生活品質不受影響。對於有剛性需求的買方而言,當前市場提供更多議價機會,可優先考慮交通便利、產業支撐力強的區域,以降低未來資產貶值的風險。
整體而言,2025年房市正處於「政策緊縮、利率高漲、經濟不確定性」的多重壓力下,短期內難見明顯回暖。購屋族需在資金規劃與市場趨勢間取得平衡,才能在這波盤整期中做出最適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