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不再是穩賺不賠!」專家揭真相:租金報酬率剩1% 還不如放定存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台灣房市近年受到政策調控、資金流向轉變與產業結構改變的影響,過去視為「穩賺不賠」的房地產投資,如今正逐漸褪去光環。曾經身兼金融從業者與投資客的「睡貓」直言,房地產的未來將不再是投資商品,而是回到最初的「居住需求」本質。他的觀察一針見血,引起許多關心市場走向的民眾廣泛討論。
首先,租賃專法的修正可說是小房東的分水嶺。
過去不少小資族憑藉一間套房就能以租金抵房貸,期待資產慢慢增值,甚至換屋進階。然而,新法上路後,租客保障被強化,契約條款受到嚴格規範,再加上報酬率本就僅有 1% 至 2%,房東還得承擔修繕成本與法律風險,投資報酬率甚至低於定存。對「小房東」而言,黃金年代已經走入歷史。
資金的流向也說明了問題。
當股市每日成交量動輒四、五千億,科技股漲停成為常態,短期獲利遠比房市明顯。相比之下,買房背負二十年房貸、還要繳稅、限貸,最後僅拿到 2% 左右的租金報酬,對投資人來說顯得既吃力又不划算。因此,目前仍有需求的買方,大多數是自住而非投資,這已經改變了房市的基本結構。
不過,這並不代表所有房地產都失去價值。
睡貓指出,真正能撐住場面的,只有少數「黃金地段的住宅」──捷運口、明星學區、醫院旁,這些地段因應工作、教育、醫療的剛性需求,依舊會有人願意掏錢購買。但這樣的房子早已不是一般人眼中的投資標的,而是篩選財富的工具,決定誰能留在城市,誰只能被迫外移。
相較之下,過去被視為搶手的黃金店面,卻不再風光。
隨著網購與外送平台的崛起,實體商業受到重創,即使是火車站前或夜市口的店面,現在也常見租不出去的窘境。昔日「一間店面養三代」的傳奇,已經淪為歷史故事。
對中產階級來說,這波轉變最為殘酷。
曾經靠著努力工作、購屋自住再轉換資產,就能逐步累積財富;如今房價過高,買不起投資房,買得起的房子也僅能自住,無法成為翻身的槓桿。不買房,則可能因租金與通膨逐年被侵蝕。房子已經不是階級流動的工具,而更像是一個財務枷鎖。
對房仲業者而言,挑戰同樣嚴峻。
投資客退場後,成交量銳減,店面帶看卻無法成交,僅剩自住需求的市場讓客戶更為謹慎。專家建議,房仲若要生存,必須轉型成為「顧問型仲介」,幫客戶進行稅務與資產規劃,或深耕年輕家庭的自住市場,甚至探索工業地、農地等新領域,否則將面臨淘汰。
綜觀整體情勢,台灣房市已經不再是你我父母那個年代的提款機,而是回歸「一個能安居的地方」。
黃金地段的住宅仍能保值,但黃金店面不會再回到昔日榮景。股市成為資金的新舞台,房市則被定位為生活必需品。對中產而言,這是失去上升管道的絕望;對房仲而言,這是生死存亡的轉折點。未來的房市,將更加冷酷而現實,有錢人買來住,沒錢人只能租,中產階級則被迫背負沉重的貸款,這就是房市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