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正義新時代:賴政府住宅政策的變革與挑戰
在房價高漲、薪資停滯與租屋市場不穩定的多重壓力下,居住正義已成為新政府施政的核心課題。相較於過去以「大量興建」為主的住宅政策,現階段更強調制度面的改革與居住選擇的多元化。從社宅擴建到租賃市場規範,再到老屋更新,政府正試圖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回應不同族群的居住需求。
社宅政策升級:從量到質的轉變
社宅推動已進入新階段,政府提出「百萬戶租屋家庭支持計畫」,結合25萬戶社會住宅、25萬戶包租代管與50萬戶租金補貼,目標讓百萬租屋家庭獲得穩定支持。截至今年4月,全國直接興建的社宅已完工3.4萬戶、興建中5.9萬戶,加上已決標待開工的2.7萬戶,總計突破12萬戶,距離25萬戶的目標持續邁進。
然而,社宅的意義不再只是提供居住空間
內政部強調,未來社宅的選址將更注重生活機能整合,例如結合托育中心、長照設施等公共服務,並納入減碳設計,提升居住品質。這種「社宅社區化」的思維,旨在打破過往社宅被標籤化的困境,讓其成為城市發展的一部分,而非隔離的居住選項。
三大新政策:虛坪改革、使用權宅、老宅延壽
面對高公設比引發的民怨,內政部今年力推「虛坪改革」,重點針對停車位車道灌入公設的問題。新制擬定兩大方向:
「沒買停車位不用負擔車道」:避免未購車位的住戶被迫分攤無關公設。
檢討免計容積空間:防止建商透過浮誇公設虛增坪數,未來可能修訂《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以落實改革。
對於無意購屋的族群,政府正研擬「使用權社宅」
提供20年長期租約,租金約為市價7~8折,並允許彈性付款(如一次付清或分期權利金)。此方案試圖填補傳統租屋(短期、不穩定)與購屋(高門檻)之間的空白,讓民眾有「第三種選擇」,既能降低負擔,又能享有長期居住安定性。
此外,全台逾500萬戶30年以上老宅中,多數位於都會精華區,但都更與危老重建每年僅能處理約6,000~1萬戶,緩不濟急。因此,「老宅延壽」計畫鎖定結構安全但機能老舊的四~六層樓住宅,提供修繕補助,延長使用壽命,緩解重建壓力。
租屋市場改革:從電價到黑市問題
租屋黑市長期是居住不正義的根源。過去一年,政府推動「租賃電費新制」,明定房東不得超收電費(如1度電收5~10元),必須按台電計費標準實收。同時,新版定型化契約禁止房東限制租客申請租金補貼,減少租屋歧視。
這些改革雖是進步,但挑戰仍在
例如,使用權宅如何避免成為變相的地上權銷售?虛坪改革能否真正抑制建商巧立名目?老宅延壽是否會變相延緩都更進程?政策的成敗,將取決於執行細節與後續配套。
居住問題從來不只是「蓋更多房子」,而是如何讓不同收入、不同生命階段的民眾,都能找到適合的安居方案。新政府的多元策略,正試圖回應這項複雜的社會課題,但能否真正實現居住正義,仍需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