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盒建築」遍地開花 危老條例轉骨:都市更新新賽局
台北市巷弄間,一棟棟狹長如紙片的危老重建案正默默改寫城市天際線。隨著內政部宣布危老條例「時程容積獎勵」正式退場,這場持續七年的都市更新實驗,迎來關鍵轉折點。政策的急轉彎,不僅牽動數十萬老屋主的權益,更將重塑台灣都市發展的未來樣貌。
政策轉向的背後邏輯
2017年上路的危老條例,原意是加速危險老舊建築重建。當時祭出的「時程獎勵」機制,只要在期限內申請,就能獲得最高10%的基準容積,確實掀起一波申請熱潮。全台累計核准案件突破4,000件,看似風光的數字背後,卻隱藏著都市發展的隱憂。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長吳欣修直言,許多不到百坪的微型基地,為搶時程獎勵倉促申請,導致「火柴盒建築」遍地開花。這些狹小重建案雖符合法規,卻無助提升整體防災效能,反而加劇都市零碎化問題。政策的退場,實則是對過去「重量不重質」的修正。
容積獎勵的雙面刃效應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分析,危老條例像劑「都市更新特效藥」,短期內快速催生重建案,卻也帶來副作用。容積獎勵的誘因,讓部分屋主產生「重建暴富」的期待,反而延宕必要的建築維護。台北街頭頻傳的磁磚墜落事故,正是老屋管理失能的寫照。
更值得關注的是政策對都市紋理的衝擊
在中山北路巷內,兩棟新完工的危老宅,10層高的大樓緊貼著50年老公寓,形成強烈對比。這種「插針式開發」雖解決個案安全,卻讓都市景觀走向混亂。高源不動價師陳碧源警告:「若放任微型基地各自重建,未來將付出更高的都市治理成本。」
規模獎勵的新戰場
政策轉向後,「規模獎勵」成為新焦點。要取得最高10%的容積加成,基地面積需達2,000平方公尺,這對寸土寸金的雙北地區猶如不可能的任務。業界開始出現策略轉變:
建商串連相鄰老屋,整合大面積土地
台中七期重劃區,地主們正籌組更新會,試圖跨街廓整合;高雄鼓山區更出現「以危老帶都更」的創新模式,先以危老加速程序取得容積,再銜接都更進行整體規劃。
2027落日條款前的最後博弈
隨著2027年危老條例全面落日逼近,市場正上演最後的搶建潮。在北投某重建案說明會現場,陳姓地主坦言:「知道政策要變了,但整合鄰居比申請容積更難。」這種矛盾心理,正是當前都市更新的縮影。
內政部長劉世芳透露的修法方向,暗示未來政策將更強調「質的提升」
可能的變革包括:提高最小基地面積限制、導入智慧防災標準、連結社福設施獎勵等。這些調整將迫使開發商從「搶快」轉向「重質」,也考驗著政府平衡效率與品質的智慧。
站在台北101觀景台俯瞰,新舊建築交雜的都市地貌,正是危老條例實施七年的具象化成果。政策轉向不是終點,而是都市更新2.0的起點。當容積獎勵的光環褪去,真正考驗才要開始——如何讓都市再生不再是投機遊戲,而是永續發展的社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