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碳交易新紀元:ETS明年試行 企業如何布局綠色商機?
台灣正式邁入「排碳有價」時代,環境部宣布最快將於2026年試行「總量管制碳交易」(ETS),象徵台灣碳市場邁入新階段。這項政策不僅將影響高碳排產業的營運模式,更牽動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為協助產業掌握未來趨勢,經濟日報日前舉辦「碳交易新紀元 前瞻綠色轉型商機」論壇,邀請產官學界代表探討台灣碳市場發展方向。
碳交易制度接軌國際 台版ETS明年試行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指出,推動ETS的時機已成熟,環境部長彭啓明近期率團赴歐洲考察歐盟ETS制度,借鏡其20年經驗,作為台灣政策參考。由於台灣產業結構多元,排碳量差異大,如何設計具流動性的碳市場將是關鍵。此外,環境部也正研議「台版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以因應歐盟等國際碳關稅挑戰,確保台灣產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公平競爭。
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強調,ETS是台灣與國際碳市場接軌的關鍵工具,目前碳交所已與歐洲能源交易所(EEX)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借鏡其交易機制設計經驗。他建議大型企業應超前部署自然碳匯與國際永續揭露標準,中小企業則需強化碳盤查能力,才能在供應鏈中保持競爭力。
企業減碳策略:從成本負擔到新商機
台泥副總經理葉毓君分享,該公司早已將碳成本視為競爭力的一部分,並呼籲政府加速推動台版CBAM,避免國內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因碳成本劣勢而受衝擊。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蔡宏政則建議,政府應建立「碳回饋機制」,提供高碳排產業綠色貸款或補助,鼓勵減碳投資,同時確保碳交易市場透明化,借鑒歐盟與日本經驗。
挑戰與展望:金融業角色與國際接軌
碳交易制度的成功,不僅取決於政策設計,更需要金融業的支持。國泰金控與永豐銀行等金融機構已開始提供碳權信託、綠電融資等服務,協助企業因應碳定價挑戰。然而,中小企業仍面臨碳管理資源不足的問題,需政府提供更多輔導措施。
隨著全球碳市場逐步整合,台灣能否順利接軌國際,將影響企業的出口競爭力。環境部預計2026年先由17家大型企業組成「先行者聯盟」進行模擬交易,目標2027年正式實施ETS,與碳費制度雙軌並行。這項政策不僅是減碳工具,更是驅動產業轉型、創造綠色經濟的關鍵引擎。未來,台灣如何平衡環境目標與產業發展,將是實現2050淨零目標的重要課題。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