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1. 首頁
  2. M-News
  3. M-news

台中推動「人車分流」政策 市長媽媽:打造行人優先安全城市 

台中推動「人車分流」政策  市長媽媽:打造行人優先安全城市 
M-news 台中推動「人車分流」政策  市長媽媽:打造行人優先安全城市  面對都市交通日益複雜的挑戰,台中市政府近期積極推動「人本交通」政策,目標在學校、醫院、市場等人潮密集區域落實「人車分流」,以提...

台中推動「人車分流」政策  市長媽媽打造行人優先安全城市 

面對都市交通日益複雜的挑戰,台中市政府近期積極推動「人本交通」政策,目標在學校、醫院、市場等人潮密集區域落實「人車分流」,以提升行人安全並改善交通環境。市長盧秀燕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會報上強調,這項政策不僅是交通改革,更是城市治理的重要轉型,需要整合社會共識,才能打造安全、宜居的都市空間。  

 

▲ 台中市長盧秀燕。(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記者游穎達台中傳真)

 

機車停放與行人安全如何平衡?  
台灣機車數量龐大,長期以來,民眾習慣將機車停放在騎樓或人行道上,導致行人被迫繞行,甚至與車輛爭道,形成安全隱患。盧秀燕指出,台北近期曾因設置行人專用道與機車停車區引發爭議,顯示政策推動必須兼顧各方需求。台中市的做法是採取漸進式調整,例如在適合路段增設「駐車彎」或調整機車格位,並透過社區溝通減少反彈。  

交通局長葉昭甫表示,自2021年起,台中已逐步推動騎樓與人行道空間改善計畫,並在逢甲商圈、一中商圈等熱門區域試辦「標線型人行道」,搭配「回復式導桿」防止機車違規占用,成效良好。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設置近200處標線型人行道,總長超過20公里,並在學校周邊增設行人庇護島、退縮行穿線等設施,提升學童通學安全。  

 

▲ 台中市政府進行道路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回報,台中市長盧秀燕(圖左)及交通局長葉昭甫(圖右)共同主持。(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記者游穎達台中傳真)

 

中央與地方合作 強化行人路權 
這項政策並非單靠地方政府就能完成,台中市府也與中央合作,例如配合行政院「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在省道沿線增設行人庇護島、調整行人穿越線,並優化無障礙設施。此外,交通局也透過「3E策略」(工程、教育、執法)改善易肇事路口,例如增設「行人專用時相」與「早開號誌」,讓行人享有更安全的通行環境。  

數據顯示,台中市2024年交通事故24小時內死亡人數較前一年減少19.3%,降幅為六都最高,顯示政策已初見成效。但盧秀燕強調,市府不會因此自滿,未來將持續檢討高風險路段,例如長下坡或大型車頻繁通行區域,進一步降低事故發生率。  

 

▲ 台中市政府進行道路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回報,台中市長盧秀燕及交通局長葉昭甫共同主持。(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記者游穎達台中傳真)

 

如何讓城市「好行也好停」?  
儘管政策方向明確,但實際執行仍面臨挑戰。部分商家與居民擔心取消騎樓停車會影響生意或生活便利性,因此市府採取「區域彈性」策略,例如在一中商圈先試辦,再依據反饋調整,避免「一刀切」引發反彈。此外,市府也透過社群媒體、地方座談等方式加強溝通,希望凝聚更多共識。  

長遠來看,台中市希望透過智慧交通管理,例如優化號誌系統、擴增iBike站點,讓市民逐漸習慣「行人優先」的用路文化。盧秀燕表示,這不僅是交通改革,更是城市競爭力的關鍵,唯有讓行人安全無虞,才能真正打造「宜居、永續」的台中。  

 

從「人車爭道」到「友善行人之都」  
台中的「人車分流」政策,反映現代城市對行人路權的重視。儘管推動過程需克服機車族習慣、商家擔憂等挑戰,但透過漸進式調整與社會溝通,市府正逐步實現「行人優先」的目標。未來,這項政策能否成為其他城市的參考範例,值得持續觀察。

M傳媒 特派記者 游穎達

Message Board

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