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也賣不掉!屋主哭訴:價格砍到見骨,為何連看屋的人都沒有?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這個問題正在房市賣方圈掀起一陣恐慌。最近不少屋主發現,即使把價格砍到比實價登錄還低,房子還是像被施了魔咒般滯銷。這種「有行無市」的詭異現象在當前房市愈演愈烈,不僅自售屋主感到挫折,連資深房仲都坦言現在是「從業二十年來最冷的冬天」。
買方市場冷酷現實
「我開價比實價登錄最低紀錄還少50萬,整整兩個月只有三組人來看房!」一位在新北市賣房的屋主無奈地說。這種情況在過去相當罕見,但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卻成為新常態。房仲業者分析,現在買方的心態就像「等颱風天的菜價」,總覺得明天會更便宜。
市場上出現一種特殊的「價格認知落差」:賣方覺得已經賠本賣,買方卻認為還會再跌。一位房仲店長苦笑著形容:「賣方在流血價,買方在等跳樓價,這交易怎麼談得成?」
銀行收傘連鎖效應
央行連續升息與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實施,正在市場上產生「收傘效應」。銀行房貸專員透露:「現在鑑價普遍比成交價低一成,貸款成數也從過去的八五成降到七成左右。」這意味著買方要準備更多自備款,直接削弱了購買力。
更讓賣方頭痛的是,銀行對某些區域的放款變得特別保守。「同樣的物件,半年前可以貸到八成,現在可能只剩七成,買方就算想買也湊不出頭期款。」一位代書點出關鍵問題。
重劃區拋售潮
在某些推案量大的重劃區,情況更加嚴峻。「我們社區同時有20戶在賣,大家價格互相踩踏,最後誰都賣不掉。」一位青埔特區的屋主嘆氣。這種「多殺多」的現象在供過於求的區域特別明顯,屋主想要脫手,就必須拿出更大的誠意。
房仲業者觀察到,部分投資客集中的社區已經出現「降價比賽」,最早降價的還有機會成交,等到大家都跟進降價時,反而讓買方更加觀望。
專家突圍策略
面對這樣的僵局,房產專家建議屋主應該多管齊下。首先是要「重新包裝」,與其一味降價,不如花點小錢整理屋況。「我客戶花30萬重新粉刷、換燈具,最後多賣了100萬。」一位設計師分享成功案例。
其次是「創造話題」,現在買方都很精明,與其說「便宜賣」,不如強調物件的獨特性。「學區、捷運、生活機能這些基本盤已經不夠,要找出物件的不可替代性。」
買方矛盾心理
「現在買房像在接掉下來的刀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底部。」一位看了半年房的潛在買家道出心聲。這種「怕買貴」的心理讓許多買方寧可繼續租屋,也不願在此時進場。
有趣的是,當真的出現「破盤價」時,買方反而更猶豫。「我遇到一個案子比實價登錄低兩成,客戶第一個反應是:這房子是不是有問題?」房仲業者說這種「便宜不敢買」的心理相當普遍。
成交關鍵密碼
在當前市場,能夠順利成交的物件通常具備三個特質:價格夠殺、屋況夠好、地點夠優。「三項至少要佔兩項,如果只有價格便宜,其他條件太差,還是很難賣。」房仲業者分析。
另外,彈性的付款條件也成為成交關鍵。「我們最近成交的案子,屋主同意讓買方分期付頭期款,這種彈性在現在市場特別重要。」
「與其降價求關注,不如讓物件有亮點。」 一位成功在冷清市場中賣出好價錢的屋主這樣分享。他的經驗或許正是最好的啟示:在買方市場中,與其盲目跟隨降價潮,不如找出自己物件的獨特價值。
房市交易陷入僵局,其實是市場回歸理性的必經過程。
對賣方而言,與其抱怨市場冷淡,不如思考如何提升物件競爭力;對買方來說,與其盲目等待低點,不如在能力範圍內尋找適合的標的。畢竟,市場永遠在變化,等待完美時機可能錯過適合的物件。在這場買賣雙方的心理博弈中,能夠理性判斷、務實決策的人,才是最後的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