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那麼多為何你還買不到?內行揭密:關鍵在「家戶數」非人口數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房市矛盾現象,官方統計顯示住宅數量充足,但市場上卻一屋難求。最近房市專家提出驚人觀點:解讀房市不該看人口數,而要看「家戶數」,這項見解徹底顛覆了傳統分析方式,也解釋了為什麼官方數據與市場感受存在巨大落差。
家戶數VS住宅存量:北北桃竹房市平衡真相
根據2025年第一季估算,新北市住宅約190萬宅,家戶數約172萬戶,住宅與家戶比例約1.11,扣除合理空置率後,僅屬小幅餘裕狀態。台北市更為緊繃,住宅約110萬宅對上家戶約107萬戶,比例僅1.03,接近完全平衡狀態。
同樣現象出現在近年房市熱區桃園市與新竹市。桃園住宅約100萬宅,家戶數約95萬戶,比例約1.05;新竹市比例1.09,帳面看似餘裕,但園區就業吸納力強,有效供給常被快速消化,租屋市場仍然吃緊。
合理空置率:市場流動的隱形關鍵
為什麼住宅與家戶比例不是1:1才健康?專家解釋,合理空置是市場正常運作的必要條件,包括搬家過渡期、房屋整修、待租待售等情況,都需要空置住宅作為市場周轉。
一般認為7-10%的空置率屬於健康範圍,能讓市場保持適當流動性。從這個角度分析,北北桃竹整體處於「接近平衡到小幅餘裕」狀態,並沒有大規模過剩現象。
竹北房市印證理論:量縮價漲的背後真相
竹北房市最近表現完美印證這個理論。根據2025年上半年實價登錄資料,竹北市住宅成交量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近50%,但平均單價卻逆勢上揚,呈現「量縮價漲」的罕見現象。
為什麼交易量腰斬,價格卻還撐得住?關鍵在於實質供需關係仍然緊張。竹北作為科技產業聚集重鎮,儘管交易量降溫,但因建商惜售與園區高收入族群撐盤,價格不跌反漲。
產品類型差異:小宅成為市場主流
進一步觀察市場產品類型,差異更加明顯。根據統計,過去五年新竹縣市的小宅價格漲幅高達93.7%,幾乎翻倍,成為七都中漲幅最顯著的區域。
資深房仲業者指出,竹北熱門路段如中華路近一年成交主力集中在25至40坪的兩至三房產品,總價多落在1200萬至1600萬元之間。這類產品能兼顧首購族與小家庭換屋需求,對自住客具高度吸引力。
區域發展不均:蛋黃區仍一位難求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區域發展不均衡。以新竹地區為例,雖然整體住宅存量看似足夠,但就業機會高度集中於科學園區周邊,導致這些區域的有效住宅供給遠遠不足。
資深房仲分析,中華路買方以工程師與首購族居多,由於鄰近台元科技園區與新興的昌益科學園區,就業機會穩定,支撐房市需求。
房市真相:總量平衡但結構失衡。
只看總體數據就像看平均薪資一樣不準確,區域、產品類型的分布不均才是問題核心。對於購屋者來說,與其糾結於總體數據,不如深入了解特定區域的家戶結構與住宅供給。畢竟,買房不是買統計數字,而是買一個適合自己生活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