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灣預售屋買氣微升,但庫存壓力創三年半新高
「最近看房的人變多了,但真正敢下訂的還是少。」一位在北台灣推案的建商銷售主管苦笑著說。根據最新市調數據,4月預售屋市場看似回溫,週均成交組數2.7組,創下去年9月央行打房以來的新高,但背後卻藏著建商不敢明說的焦慮—待售案量已悄悄衝上1,271案,是三年半來最沉重的庫存壓力。
買氣回溫?真相是「集中化效應」
走一趟桃園A7重劃區,週末看屋人潮確實比年初多了兩成,但仔細觀察會發現,人氣幾乎集中在少數降價促銷的建案。住展雜誌發言人陳炳辰點破關鍵:「現在敢進場的,都是地段好、價格有讓利的案子。」例如新北市某指標案開價直接比周邊低15%,單週就成交8戶,但同區其他建案卻連一組客人都留不住。
這種現象,反映購屋族變得極度精打細算。
從事科技業的看屋客阿翰直言:「與其買貴,我寧願等建商撐不住倒貨。」這種觀望心態,讓平均去化時間拉長到一年半,連原本熱門的青埔、A7等重劃區,都出現銷售放緩的跡象。
520檔期冷清清 建商「能拖就拖」
往年房市重頭戲「520檔期」,今年卻異常冷清。調查顯示,4月新推案量僅200多戶,比3月大減600戶,更只有往年同期的一半。一位代銷業者私下透露:「原本預計5月公開的北市指標案,現在延到Q3再說。」
這種拖延戰術背後,是建商對後市的強烈不安。美國可能對台灣加徵關稅、新台幣升值衝擊出口業,連帶影響科技新貴的購屋能力。台中某建商老闆更直言:「現在推案就像賭博,與其冒險,不如先把土地放著。」
庫存炸彈誰來拆?
走進桃園大園的預售案場,銷售海報上的「限量優惠」字樣格外刺眼。這裡的待售量年增近四成,部分建案開賣半年成交不到三成。業內人士分析,重劃區供給過剩最嚴重,「A20站周邊餘屋,就算不推新案也要賣兩年。」
面對庫存壓力,建商開始出奇招:
暗降價:表面維持開價,但贈送裝修、家電折抵等同變相降價10%
低自備方案:首付壓到5%吸引首購族
轉戰都更:北市建商寧願慢慢整合老宅,也不願在重劃區拚價格
2025下半年期待?
儘管北士科、大巨蛋周邊仍有指標案準備登場,但業者普遍看淡。陳炳辰提醒,接下來還有暑假淡季、颱風季和民俗月,「現在連『520行情』都沒了,今年要回溫很難。」對於想撿便宜的購屋族來說,或許正是拿起望遠鏡,耐心等待「價格破口」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