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1. 首頁
  2. M-News
  3. M-news

房市共伴效應發威!專家警告:這3類人最危險

房市共伴效應發威!專家警告:這3類人最危險
M-news 房市共伴效應發威!專家警告:這3類人最危險 「當央行的信用管制鐵腕碰上囤房稅2.0的重拳,台灣房市正迎來史上最強政策風暴!2025全台買賣移轉棟數恐跌破30萬戶,建商餘屋貸...

房市共伴效應發威!專家警告:這3類人最危險

「當央行的信用管制鐵腕碰上囤房稅2.0的重拳,台灣房市正迎來史上最強政策風暴!2025全台買賣移轉棟數恐跌破30萬戶,建商餘屋貸款成數被砍到『見骨』的3成,市場更傳出投資客急拋售潮。

 

這波政策組合拳究竟會讓房價『有感降溫』,還是誤殺剛需族群?

 

一、政策背景與現況

央行信用管制:

202012月起,央行已七度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包括限制自然人第二戶貸款成數(5成)、法人與高價住宅貸款成數(3成)、取消首購寬限期等。要求銀行自主控管不動產貸款總量,並針對投機性買盤加強限制。

 

房屋稅2.0

囤房稅2.0將非自住住宅稅率調升至2%4.8%,並擴大適用範圍,同時縮短建商餘屋銷售緩衝期,加重多戶持有者的稅負成本。此舉直接抑制投資性購屋需求,間接促使建商加速去化庫存。

 

二、對房市的具體影響

交易量顯著萎縮:

2025年第一季全國買賣移轉棟數年減22.1%,房貸申辦件數同步下滑,顯示市場觀望氣氛濃厚。專家預估,下半年預售新案可能延推,尤其是餘屋壓力大的區域。

 

房價僵固性仍存:

儘管交易量降溫,但央行坦言「房價降幅未明顯」,主因剛需支撐與建商成本壓力。精華區房價仍具抗跌性,但外圍區域可能因供過於求面臨修正。

 

建商資金鏈緊縮:

餘屋貸款成數降至3成,加上囤房稅2.0的持有成本上升,對「先建後售」型建商衝擊最大,可能迫使部分業者降價求售或暫緩推案。

 

市場結構分化:

自住需求受保障:新青安貸款與首購優惠持續,剛性買盤成為市場主力,銀行資源優先流向自住型貸款(占比達61.9%)。

投資客退場:多戶貸款限制與稅負加重,導致投資性需求銳減,部分資金轉向商用不動產或海外市場。

 

三、潛在風險與挑戰

金融穩定性隱憂:

不動產貸款餘額持續攀升至14.6兆元,占總放款比率達36.89%,雖集中度略降,但資金過度集中可能排擠企業融資,長期不利經濟結構。

 

政策反饋效應:

過度緊縮可能抑制正常換屋需求,例如「一年內出售舊屋」的換屋條款過於僵化,造成房屋交易市場流動性下降。

 

四、專家建議與因應策略

自住購屋者:

優先選擇「三需一捷運」(就學需求、就業需求、就醫需求及捷運沿線)的剛需產品,避開供給過剩的蛋白區。

善用實價登錄與銀行鑑估值,爭取合理議價空間。

 

建商與投資者:

調整產品定位,聚焦中小坪數、低總價自住型建案,並加強與公部門合作都更或社宅開發。

分散資金配置,降低不動產投資比重,轉向收益穩定的REITs或海外資產。

 

政策制定:

強化「差異化管制」:針對自住與投資需求制定更精細的貸款與稅制,避免「一刀切」誤傷剛需。

加速社宅供給:確保執行效率以平衡市場供需。

 

信用管制與囤房稅的共伴效應將持續重塑房市結構,預期未來2-3年市場將呈現「量縮價緩跌」格局,精華區抗跌性強,外圍區域則需消化供給過剩壓力。

長期而言,政策需在「抑制投機」與「保障居住正義」間取得平衡,並透過稅制改革引導資金投入實體產業,促進經濟均衡發展。

Message Board

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