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墜八年谷底!六都1-7月交易量『蒸發27%』 建商悲鳴:比金融海嘯還冷
今年以來,台灣房市呈現量縮態勢,交屋潮雖在部分都會區短暫推升移轉,但整體買氣仍偏保守。若政府未在利率或信用鬆綁上適時出手,下半年恐難見明顯好轉;反之,任何鬆動都可能成為市場回穩的重要契機。
根據最新移轉資料,六都2025年7月建物買賣移轉合計18,856棟,較6月月增4.2%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大幅下滑近三成(年減約29.0%)。細看區域表現,台中與桃園受交屋潮與新屋供給帶動,月增分別達17.2%與13.9%,台北、新北亦小幅回升;相對地,台南與高雄受災與產業衝擊影響,月減20.5%與4.2%,且多數都會區與去年同期相比仍呈二至三成的年減。累計1–7月六都移轉量為119,058棟,年減約27.0%,為近八年低點;全台上半年交易量130,151棟,年減26.4%,亦創近八年新低紀錄,顯示市場熱度明顯下降。
造成量縮的因素:
央行啟動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房貸審核趨嚴與撥款延宕使購屋門檻提高;五大銀行平均房貸利率已升至約2.283%(6月),抬高負擔感;此外,國際政經不確定性—包括對台課徵關稅等突發風險—亦壓抑投資與消費信心。雖然資金面整體流動性仍有支撐(M1B、M2成長),且第一季GDP呈現復甦跡象,但經濟數據與房市信心並未同步回升,買方多以觀望為主,成交週期延長,投資與自住兩類需求出現分化。
區域差異值得注意:
具有產業支撐、交通建設利多或新案集中交屋的區域(如部分中北部重劃或捷運、高鐵沿線)仍保持一定成交量,苗栗因承接新竹外溢買盤與大規模交屋反而逆勢成長;反觀以傳產為主且受關稅衝擊的中南部地區,短期內面臨更大回落風險。此外,氣候與天災也已明顯影響看屋與移轉節奏,特別打擊南部成交。
展望下半場,短期內年減趨勢恐仍延續,但因去年同期基期已下移,從8月開始年減幅有機會逐步收斂;市場能否趨穩,關鍵在於三項變數:政府與央行的利率與信用政策是否鬆動、關稅與外部不確定性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交屋潮能否持續提供穩定移轉量。對購屋者而言,當前宜以自住需求與區域基本面為主、慎選抗跌性強的標的;對建商與投資人則需更精準布局、控管去化節奏與資金成本。總之,房市仍處於盤整與調整期,政策端與外部經濟面的一舉一動,將決定下半年能否真正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