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1. 首頁
  2. M-News
  3. M-news

賣厝阿明 當居住正義淪為資本遊戲:從「隔間套房」看扭曲的房市生態

賣厝阿明 當居住正義淪為資本遊戲:從「隔間套房」看扭曲的房市生態
M-news 賣厝阿明 當居住正義淪為資本遊戲:從「隔間套房」看扭曲的房市生態 在台灣街頭巷尾,一棟棟斑駁的老公寓與透天厝正悄然變形。鐵窗內被切割成密密麻麻的隔間套房,外牆掛滿招租廣告,這些被資本改造的...

賣厝阿明 當居住正義淪為資本遊戲:從「隔間套房」看扭曲的房市生態

在台灣街頭巷尾,一棟棟斑駁的老公寓與透天厝正悄然變形。鐵窗內被切割成密密麻麻的隔間套房,外牆掛滿招租廣告,這些被資本改造的「鴿子籠」,不僅是居住品質惡化的縮影,更折射出政府長期漠視房市亂象下,一場掠奪居住權的殘酷遊戲。

 

資本利刃下的空間異化

投資客以低價收購老舊住宅,透過違法改建、切割空間,將原本適合家庭居住的房屋,轉化為十餘間僅能擺放床鋪與簡易衛浴的「微型套房」。

這種將居住空間「零碎化」的操作,本質上是將「人的居住需求」異化為「資本增值工具」。每切割一間套房,就等同於在房產證上疊加一筆租金收益預期,最終推升周邊房價。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台違法隔間套房超過10萬間,而實際黑數可能更高,這些隱藏在住宅區的「微型租屋工廠」,正不斷吞噬著城市的居住正義。

 

房價膨脹的惡性循環

當透天厝被改建成八間套房,每月租金收入可達原本整層出租的三倍以上,這種超額報酬率直接反映在房價上。以台北市為例,30年老公寓因具備改建潛力,單價竟比同區電梯大樓高出15%,形成「越老越貴」的荒謬現象。更嚴重的是,這股炒房邏輯已蔓延至蛋白區,投資客搶購低總價老屋進行「套房化改造」,導致首次購屋族被迫與資本競逐同一批物件,形成「窮人補貼富人」的扭曲市場。

 

租屋黑市的共犯結構

職業二房東如同房市生態鏈中的「白蟻軍團」,他們以企業化模式大量承租隔間套房,再透過精算坪效極大化轉租利潤。這些「租屋包租公」往往與投資客形成共生關係:前者提供穩定租金收益支撐房價,後者創造高投報率吸引接盤者。當政府對違建套房睜隻眼閉隻眼,等同變相鼓勵這種「以租養貸」的炒房模式。據民間團體調查,全台約有27萬戶家庭蝸居在違法隔間中,這些租客不僅要忍受惡劣環境,更因租約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房市投機浪潮下的無聲受害者。

 

失能的政策與居住權的潰堤

政府雖宣示要打擊違法隔間,卻始終迴避根本問題。現行《建築法》對「室內裝修」的模糊定義,讓建管單位難以認定隔間是否違法;即使查獲違規,最高僅6萬元罰鍰對比動輒百萬的租金收益,根本毫無嚇阻效果。這種「高調稽查、輕微處罰」的作秀式執法,實質上是為房市投機者大開後門。當住宅政策淪為房價維穩工具,居住權自然成為資本分食的祭品。

 

重建居住正義的三大斷裂

1. 法規斷裂:應明確定義「最小居住單位標準」,修法禁止切割原始建築結構,並建立「租屋安全認證制度」,將違法隔間排除在租賃市場外。

 

2. 稅制斷裂:針對非自用住宅的租金收入課徵暴利稅,同時提高持有五戶以上房產者的囤房稅率,遏止資本掠奪居住空間。

 

3. 供給斷裂:加速推動820萬戶社會住宅政策,並擴大租屋補貼適用範圍,讓租屋市場擺脫「貧民窟化」的惡性發展。

 

賣厝阿明 當城市的天際線被炒房資本切割成碎片化的投機標的,我們失去的不只是居住空間,更是對「家」的基本想像。與其放任市場將住宅異化為金融商品,不如從制度層面重建「以人為本」的居住價值——這不只是政策選擇,更是文明社會的道德底線。

Message Board

訪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