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陷入死亡螺旋?打房讓老屋陷入「越打越危險」惡性循環
老屋更新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近期有網友在論壇提出犀利觀點:政府若持續打房政策,將導致建商利潤壓縮、地主整合意願降低,反而阻礙都市更新進程。這篇貼文引發熱烈討論,揭開台北市老屋更新面臨的深層矛盾──既要抑制房價,又要推動都更,兩者如何取得平衡成為難解習題。
發文網友指出,台北市30年以上老屋比例超過7成,都更需求迫切,但當前打房政策卻讓更新動力大幅減弱。建商面臨成本上漲、融資緊縮雙重壓力,缺乏投入都更的經濟誘因;地主則因房價前景不明,對條件分配更趨保守,導致整合難度增加。這種現象在台北市精華區尤其明顯,許多都更案陷入停滯狀態。
根據不動產開發公會統計,2023年台北市都更核定案件數較前年減少約3成,審議中的案件進度也明顯放緩。業者透露,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限制建築融資成數,加上營建成本上漲約20%,讓許多都更案財務計畫必須重新評估,甚至出現建商退出合建案的情況。
都更專家分析,健康的房地產市場需要合理利潤空間,才能推動建商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都更事業。當政策過度壓縮房價漲幅,建商計算容積獎勵後發現無利可圖,自然缺乏推動都更的動力。另一方面,地主也會因預期房價下跌而提高分配比例要求,使整合更加困難。
然而也有網友持不同看法,認為不應為了都更而放任房價炒作。
過去部分建商藉都更名義哄抬房價,反而加重居住負擔。理想的都更政策應該在「居住正義」與「更新需求」間找到平衡點,而非單純放寬管制。
目前政府試圖透過危老條例、都更容積獎勵等政策工具突破困境,但效果有限。
專家建議應建立更細緻的政策工具,例如針對都更案提供融資優惠、稅賦減免,或設立專責機構協助整合,而非一味透過打房手段調控市場。
阿明觀點
各位朋友,都更與房市調控確實存在一定矛盾,但並非無解!建議政府可以採取「分區分策」的思維:對一般住宅市場維持穩定政策,對都更案則提供適當支持措施。例如針對都更案給予較優惠的融資條件、加速審查流程,並提供稅賦誘因。
對民眾來說,與其等待政策調整,不如主動了解自家社區都更條件,尋求專業評估。都更成功關鍵在於「早期溝通」與「合理期待」,地主們需要體認到市場變化,務實面對分配條件。記住:都更不只是換新屋,更是為了居住安全!與其糾結於價格,不如思考如何讓老家變安全又增值,這才是聰明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