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屋風暴擴大!建商賣股自救、銀行壓力爆表 北市豪宅也撐不住
台灣房市正面臨嚴峻考驗,金融圈傳出多家建商因預售屋銷售不佳,已開始「賣股變現」來償還銀行土建融貸款。這波預售屋寒冬不僅衝擊蛋白區,連台北市蛋黃區也難倖免,顯示當前房市困境已從區域性問題擴大成全面性危機,建商財務調度與銀行風險控管能力都面臨嚴峻挑戰。
建商財務困境加劇
業界人士透露,預售屋銷售低迷已使建商原有財務規劃完全失靈。過去建商多依靠預售屋銷售款項來償還銀行貸款,如今銷量慘澹,迫使建商不得不變賣手中持股籌措資金。值得注意的是,這波困境連北市精華區也無法倖免,部分定位失準的豪宅案,如百坪大戶型卻搭配百貨商場的規劃,因不符合高端客群需求,銷售更顯困難。此外,豪宅貸款成數降至三成,也進一步壓縮買氣。
銀行業陷入兩難
預售屋滯銷不僅衝擊建商,也讓銀行陷入風險管理難題。一方面,土建融利率持續攀升,公股銀行已達3.5%以上,民營銀行更突破4%;另一方面,面對建商要求展延還款,銀行多選擇同意而非抽銀根,導致土建融案件還款期從原本3-4年延長至4-5年。更棘手的是,當土建融轉為分戶房貸時,貸款金額往往比原土建融高出20%,這讓銀行在央行總量管制下面臨更大壓力。
市場結構性問題浮現
當前困境反映房市深層的結構性問題。預售屋銷售不暢導致建商資金鏈緊張,而銀行房貸排隊數月才能撥款,又延緩建商回收資金的速度。部分中小型建商已不堪負荷,將建案轉手給中大型同業。業內人士指出,這種「以時間換空間」的做法雖能暫緩危機,但若市場持續低迷,恐將引發更嚴重的連鎖反應。
這波預售屋寒冬正考驗著建商與銀行的應變能力。對建商而言,如何調整產品定位、控制財務槓桿是生存關鍵;對銀行來說,如何在風險控管與維持客戶關係間取得平衡,將是重要課題。隨著利率環境與政策管制持續,房市調整期可能延長,業者需做好長期抗戰準備。這場風暴不僅關係個別企業存亡,更將重塑台灣房市生態,值得持續關注後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