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屋交屋驚見「公設增坪」帳單!內政部條文護身 專家教戰破解找補陷阱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第一次買預售屋,就收到建商寄來的面積找補通知書!」一位預售屋新手在買房知識家焦急發文,指著權狀登記面積增加的補款通知,困惑公設增加是否該由住戶埋單。這封看似平常的公文,背後隱藏的卻是攸關數萬至數十萬元價差的法律攻防戰,引發房產專家高度關注。
該名網友提供的買賣契約書顯示,建商依據合約第六條「面積誤差約定」,要求於交屋時結算公設區域增加的面積款項。儘管窗口人員保證「金額在交屋時補足即可」,但這筆突如其來的帳單,仍讓許多首購族心驚膽跳。專業地政士指出,這種情況在預售案交屋期相當常見,但消費者往往不清楚自身權益,錯失談判先機。
房產專家分析,現行內政部《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確實明訂,當面積增加時,買方只需支付超過約定面積2%以內的價款,超過部分由建商吸收。舉例來說,若購買權狀面積30坪的房屋,交屋時面積增至31坪,消費者僅需負擔0.6坪(2%範圍內)的價差,其餘0.4坪應由建商買單。
然而,爭議往往發生在「公設比計算方式」的模糊地帶。部分建商會將機電空間、梯廳等公共設施面積放大,導致權狀總坪數增加。他提醒消費者,應要求建商提供詳細的面積計算明細,確認增加的部分確實屬於「可登記的公設」,而非虛增的虛坪。
更值得注意的是「誤差超過3%解約權」這把尚方寶劍。若面積誤差超過3%,無論是增加或減少,買方都有權主張解除契約。這條規定在房價下跌時特別重要,當市場行情低於當初購買價格時,消費者若能證明面積誤差超過3%,即可合法退戶,避免成為套牢族。
針對網友最關心的「公設增加是否該付費」,房產專家給出明確答案:「依法必須區分對待。」若是依法必須登記的共有部分,且確實提升居住品質的公設增加,在2%範圍內住戶需按比例分攤;但若是建商為提高售價而刻意膨脹的虛坪,消費者可據理力爭,拒絕付款。
【專家教戰】這起個案反映預售屋市場的常見糾紛,消保官提出三大自保守則:首先,收到找補通知應立即要求建商提供「面積計算成果圖」與「分攤明細表」;其次,對照內政部契約範本確認找補金額是否符合2%上限規定;最後,若對面積計算有疑慮,可申請第三方測量單位複丈。預售屋交屋是美夢成真的時刻,不該因面積找補爭議蒙上陰影,懂得善用法律工具的消費者,才能真正守住自己的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