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屋自砍150後說「不二價」是話術?專家:非常時期非常作法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銷售人員主動砍價150萬,然後說這是『不二價』,真的不能再談了嗎?」一位預售屋看屋族在買房知識家發問引起議論。近來預售屋市場出現一個奇特現象:銷售人員先自行大幅砍價,再強調價格毫無商量空間。這種「先降後鎖」的銷售策略,讓不少消費者困惑不已,這究竟是真心讓利,還是精心設計的行銷話術?
「不二價」策略市場解讀
預售屋市場流行的「不二價」策略,表面上是為了建立透明價格體系,避免購屋者比價、殺價的困擾。但實務上,這往往是一種心理定位技巧。當銷售人員主動提出「已降價150萬」時,已在消費者心中錨定一個高價位,讓折後價格顯得格外優惠。
房產專家分析,這種手法尤其常見於市場調整期。建商為維持價格形象,不願公開降價,轉而授權銷售人員私下讓利。如此既能達成交易,又不破壞市場行情,可謂一舉兩得。
預售屋價格空間
儘管銷售人員強調「不二價」,但預售屋價格實際上仍存在一定協商餘地。關鍵在於建案的銷售狀況與建商的資金壓力。通常開案初期與最後清餘戶階段,價格彈性最大;而銷售率達7成後,議價空間則明顯縮小。
從實務角度看,與其直接要求降價,不如嘗試「價值交換」的談判策略。例如接受較高的付款條件,換取總價優惠;或是在不影響建商利潤的前提下,要求升級建材設備,這些都是可能的突破點。
「凹東西」的藝術與界限
資深購屋者分享,當價格確實無法再議時,「凹東西」成為另一種提升CP值的選擇。常見的成功案例包括:升級廚衛設備、加贈系統櫃、停車位優惠或管理費減免等。這些項目的成本對建商而言相對較低,但對購屋者的生活品質卻有實質提升。
掌握談判時間點關鍵
預售屋價格的彈性,往往與銷售時間點密切相關。月底、季底或是年底,當建商與代銷需要衝刺業績時,通常會有較大的讓步空間。此外,雨天、平日的看屋時段,由於來客量較少,銷售人員也更願意花時間與誠意買家深入談判。
另一個關鍵時間點是建案開賣後3-6個月,此時初期熱潮已過,但建商尚未準備降價,對於表現出高度購買意願的客戶,往往能獲得意想不到的優惠。
做好功課的重要性
面對經驗豐富的銷售人員,購屋者必須做好充分準備。首先,透過實價登錄系統了解區域行情,並查詢該建商過往推案的價格走勢。其次,掌握建案的基本資料,包括土地使用分區、容積率與建蔽率,這些都影響著物件的實際價值。
更重要的是,保持冷靜與耐心,不要被銷售現場的熱絡氣氛影響判斷。預售屋市場永遠有下一個選擇,衝動決策往往是後悔的開始。
M觀點
與其糾結於能否再砍價,不如回歸基本面:這個價格是否對應合理的品質?這個區位是否符合未來生活需求?畢竟,最好的交易不是買在最底價,而是以合理價格買到最適合的房子。在預售屋市場中,真正的智慧不是學會殺價技巧,而是培養判斷價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