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仲都說銀行估價是「保守估值」? 專家:要比對實價登陸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房仲給的鑑價參考,都說是保守估值,想請問各位前輩真的是這樣嗎?」一位準備購屋的網友在論壇上發出疑問,道出許多買房族共同的不安。這句話背後隱藏的是對房仲專業的質疑,以及對自身購屋決策的忐忑。當房產市場進入調整期,這種「說保守、實樂觀」的估值遊戲,正成為買賣雙方心理博弈的關鍵戰場。
保守估值話術
房仲業界所謂的「保守估值」,往往摻雜了行銷策略與市場現實的複雜計算。資深房仲私下透露,所謂保守估值通常是「可達成機率較高的價格區間」,但這個區間的上緣往往貼近賣方期待,下緣才是市場真實狀況。這種話術的目的很簡單:既能給買方信心,又不偏離市場行情太遠。
實務上,房仲提供的估值參考主要依據近期實價登錄資料,但會根據物件條件、市場熱度進行調整。問題在於,實價登錄本身就有時間落差,且不同樓層、方位、裝潢條件的價差難以精準反映。這就造成了「看似合理,實有偏差」的估值現況。
銀行鑑價現實
與房仲估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銀行鑑價的保守性格。銀行基於風險控管原則,鑑價通常較市場行情低5-15%,尤其在房市前景不明朗時更是如此。這種「房仲樂觀、銀行保守」的落差,往往讓購屋族陷入兩難:到底該相信哪一邊的數字?
複雜的是,銀行鑑價考量因素與房仲完全不同。銀行重視的是「處分價值」,即違約時拍賣能夠回收的金額;房仲著眼的是「市場接受度」,即買賣雙方願意成交的價格。這種本質差異,注定兩者的估值會有明顯差距。
影響鑑價關鍵因素
物件本身的條件更是影響鑑價的重要變數。屋齡、地段、管理狀況、鄰避設施、市場供需等因素都會左右最終鑑價結果。舉例來說,同一社區的不同樓層,價差可能達到3-5%;面對公園第一排與第二排的物件,價差可能超過10%。這些細節往往在房仲提供的估值中被模糊處理。
另外,市場時機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在多頭市場,銀行鑑價會較貼近市場行情;在空頭或盤整期,銀行會自動下修估值以控制風險。當前房市正處於政策打房與升息循環的雙重壓力下,銀行鑑價趨向保守已成必然趨勢。
自保實用建議
面對可能的鑑價落差,購屋族應該採取幾個具體自保措施。首先,在出價前最好先向常往來的銀行進行初步鑑價,了解銀行的估值區間。其次,可參考實價登錄的「去掉最高與最低價」後的區間,這個數字通常較貼近市場真實狀況。
更重要的是,在簽約時應該加入「貸款不足解約條款」,明定若銀行核貸成數未達預期時的解約機制。這個條款能在鑑價落差過大時,提供重要的退出機制,避免違約風險。
M觀點 房仲「保守估值」與銀行「嚴格鑑價」是同一市場的兩種視角
與其糾結於數字落差,不如回歸購屋本質:這間房子是否真的符合需求?價格是否在負擔範圍內?未來五年是否有居住或轉手規劃?畢竟,再精準的估值都只是參考,真正的價值應該建立在個人需求與財務能力的平衡點上。與其被數字遊戲迷惑,不如踏實地做好功課,讓每個購屋決策都經得起時間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