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價縮水10%!銀行眼中的『風險價』,為什麼永遠比市場價低?」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銀行到底會貸多少?」這個問題讓無數購屋族夜不能寐。當你興沖沖找到理想物件,銀行一句「要正式申請才能估價」就像一盆冷水澆頭。其實,銀行這種看似不近人情的態度,背後藏著一套精密的風險控管邏輯。
銀行不是不願幫忙,而是每次估價都是一次成本計算。
知識傳媒 貸款達人 呂崑富說明,從調閱資料、實地勘查到比對實價登錄,整套流程耗時耗力。如果客戶最後選擇別家銀行,這些投入就血本無歸。更重要的是,銀行的估價邏輯與市場認知存在根本差異,房仲看的是「行情價」,銀行盯的是「風險價」。
呂崑富透露,銀行估價永遠站在保守的一方。
即使某區房價已漲到每坪80萬元,只要實價登錄顯示三個月前均價是70萬元,銀行很可能只認70萬甚至更低。這種「數據滯後效應」在房價快速變動期尤其明顯,也成為買賣雙方與銀行認知落差的根源。
除了房屋本身,借款人的還款能力更是銀行關注的焦點。
月收入10萬元的申請人,經過銀行精密計算後,可能認定每月只能負擔6萬元房貸,再依此反推可貸總額。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物件條件優越,核貸金額卻不如預期的關鍵原因。
2025年央行的信用管制更讓情況複雜化。
第二屋貸款成數緊縮至五成,第三屋僅剩三成,且全面取消寬限期。這些措施使得銀行在估價時更加謹慎,特別是對公司法人、高價住宅等特定對象,幾乎採取「防禦性估價」策略。
面對這些挑戰,購屋族仍可突圍。
與往來密切的銀行通常願意提供估值區間,完整的財力證明更能加速評估流程。更重要的是,別被房仲的行銷話術牽著走,勤查實價登錄、掌握區域真實行情,才能避免落入「高估市場、低估風險」的陷阱。
呂崑富建議,與其事後抱怨核貸金額不足,不如事前理解銀行的思維模式。
在這個信用緊縮的時代,銀行的保守不是刁難,而是必要的風險管理。懂得這套遊戲規則的購屋族,才能在這場房市博弈中為自己爭取到最有利的位置。
知識傳媒 貸款達人 呂崑富
「房屋貸款知識家」平台創辦人/資深貸款顧問
深耕房產與金融領域多年,擅長房貸優化、資產規劃與解決各類貸款難題
知識傳媒 貸款達人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loannews82
==========================
金融菁英徵集令
賣厝阿明 知識+ & 知識傳媒
聯手出擊 攜手號召!!
雙平台合體 廣邀金融菁
不論您來自銀行、壽險、租賃
或任何貸款相關領域
都歡迎填寫表單
留下你的優勢與特色
未來媒合需求時
你將有機會成為第一線推薦人選!
立即填寫表單
https://forms.gle/agoaBxDiEtGwbp8EA
歡迎轉發分享
讓更多優秀承辦被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