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房貸PK:從南崁350萬到如今900萬 高利率年代與2025房市對照
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30年前買了一間桃園南崁的房子,總價350萬,每個月要繳兩萬多,但本金幾乎沒減少,最後因為生意失敗被法拍。」一名網友在論壇分享自身的經歷,勾起不少人對台灣房市變遷的感慨。他回頭看,當年失去的房子如今實價登錄已達900萬,價格足足漲了三倍。然而,他也慶幸自己後來創業成功,靠著努力全款買房,不必再擔心被銀行催繳貸款。
這段故事凸顯出台灣房市的兩個核心現象:昔日低房價配高利率,如今高房價卻配低利率。30年前的購屋者,雖然房子單價遠比今天低,但由於當時利率高達 7% 至 9%,甚至超過 10%,月繳金額沉重,本金難以有效下降,一旦收入不穩,隨時可能面臨斷頭與法拍。
反觀今日,房價總價動輒千萬起跳,但央行政策長期維持低利率,近年房貸利率大多在 3% 左右徘徊。
換算下來,雖然購屋族背負的「總價」比過去高出數倍,但月繳金額與三十年前相比,差距卻沒有想像中大。對許多人來說,房貸仍舊佔據收入的大塊支出,但與昔日相比,壓力呈現的是「時間長、總額大」而非「每月難以承受」。
房產專家分析,這段經歷點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
房市的痛點,往往不是單純的房價或利率,而是個人財務穩定度。30年前,房價雖低,但若收入不穩定,加上利率高企,一樣可能面臨房貸危機;而今天,雖然利率低,但房價過高,年輕世代進場難度極高,一旦失業或景氣衰退,長期背貸款的風險依舊存在。
同時,這位網友也提到對房子的「感情價值」。
對許多人來說,房子不只是資產,更是家庭回憶與人生經歷的見證。當年的南崁小屋雖然被法拍,但在他心裡留下的情感痕跡,遠比房價漲三倍來得更深刻。這也提醒外界,房子不該僅僅被視為投資標的,更承載了住的需求與生活的意義。
總體來看,台灣房市的矛盾從未消失,只是形式不同。
過去是低房價卻高利率,如今是高房價但低利率,繳貸壓力在本質上「差不多重」,只是換了不同的樣貌。這也是為什麼房市政策一直在「信用管制」與「利率調整」之間擺盪,目的就是避免再度重演因資金槓桿過度導致的系統性風險。
M觀點,這位網友的故事,正好提醒所有購屋族:
買房的關鍵不是追求所謂「最佳時機」,而是評估自己的財務能否承受。房價漲跌無法精準預測,但穩健的現金流、健康的資產配置,才是避免重蹈「被銀行催繳」夢魘的最佳保障。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