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1. 首頁
  2. M-News
  3. M-news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30週年:臺灣社區治理的成就與挑戰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30週年:臺灣社區治理的成就與挑戰 
M-news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30週年:臺灣社區治理的成就與挑戰  臺灣都會區高密度的居住型態,使集合式住宅成為主流,而奠定其運作基礎的《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自1995年施行至今已屆滿30年。這部被...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30週年:臺灣社區治理的成就與挑戰 

臺灣都會區高密度的居住型態,使集合式住宅成為主流,而奠定其運作基礎的《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自1995年施行至今已屆滿30年。這部被譽為「臺灣社區自治憲章」的法規,不僅規範了數萬個社區的管理模式,更影響上千萬居民的居住權益。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新舊社區的管理落差日益顯著,如何縮小這道鴻溝,成為下一個30年的關鍵課題。 

 

從無序到自治:條例的歷史貢獻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的誕生,為臺灣集合住宅帶來革命性改變。過去,公寓大廈缺乏統一管理規範,公共設施維護、費用分攤等問題常引發糾紛。條例施行後,確立了「區分所有權人會議」的最高決策地位,並賦予管理委員會(管委會)法定職權,使社區得以透過民主程序運作公共事務。30年來,全臺已有近6萬個社區依法成立管委會,其中雙北等都會區比例更高達9成,顯示條例對現代社區治理的深遠影響。 

 

然而,條例的實踐也凸顯出「一個臺灣,兩個世界」的現實。新建大樓因法規完善,普遍具備健全的管委會、公共基金與現代化設施;反觀老舊社區,尤其未成立管委會者,常面臨公共設施老舊、管理費收繳困難、消防安全隱憂等問題。據統計,全臺仍有許多30年以上老舊公寓缺乏有效管理,部分甚至因結構安全疑慮,成為都市更新的難題。 

 

老舊社區困境:管理真空與安全風險 

老舊社區的最大挑戰在於「組織弱化」。許多早期建物因住戶流動率高、產權複雜,難以凝聚共識成立管委會,導致公共事務無人統籌。例如,消防設備老舊、電梯安全檢修延宕等問題,在缺乏強制規範下,往往成為社區安全的未爆彈。此外,近年電動車充電樁安裝爭議、寵物飼養規範等新興議題,也暴露條例未能與時俱進的侷限。 

 

對此,臺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呼籲,政府應加強輔導老舊社區成立管委會,並修法強化強制成立機制。同時,針對公共安全議題,應賦予主管機關更大介入權限,例如要求老舊建物定期申報消防設備狀況,否則予以裁罰。 

 

未來展望:從法制革新到都市再生 

面對超高齡社會與建築老化的雙重挑戰,《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的下一步,不僅是法規修正,更需整合都市更新政策。例如,內政部近期推動的「老宅延壽補助計畫」,若能結合管委會輔導,將有助提升老舊社區的居住安全與管理效能。此外,隨著智慧社區、低碳建築趨勢興起,未來條例也應納入科技化管理、節能規範等新思維,以因應下一階段的社區需求。 

 

走過30年,《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成功塑造臺灣的集合住宅文化,但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如何讓新舊社區同步升級,確保每位居民都能享有安全、尊嚴的居住環境,將是實現居住正義的關鍵一步。

Message Board

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