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不織布改蓋樓?老廠土地資產變現潮來襲 只租不賣成新趨勢
M傳媒 房產中心
面對全球紡織業的嚴峻挑戰,台灣多家老牌紡織廠積極啟動資產活化與多角化經營,藉由土地開發與新事業布局,緩解大環境不佳帶來的逆風。今年以來包括南紡、新紡、新纖皆已宣布相關開發計畫,遠東新也將公開標售兩筆工業土地,這些資產活化措施正成為業者抵禦產業逆風的重要支柱。
土地資源豐厚 轉型開發優勢大
紡織業過去在台灣大規模設廠,累積了龐大的土地資源,如今產業面臨逆風,這些資產反而成為公司推動轉型的重要憑藉。一方面土地資產估值有助支撐公司價值與潛在收益,另一方面開發案的推進也為股價提供了豐富題材。以遠東新為例,土地資產主要分布於桃園、板橋、宜蘭,涵蓋投資型不動產及自用土地,合計約24.2萬坪。截至上半年,投資型不動產帳面價值高達1,306億元,展現了驚人的資產實力。
各大廠積極布局 開發計畫多元
南紡在台南持有71公頃工業用地,其中位於仁德區土地約46公頃,是公司近年推動資產活化的重點區域。南紡董事會日前決議,通過南紡科技園區首期開發案,總投資金額預計21億元,計劃興建一棟廠辦大樓,預計11月開工。規劃八成出售、二成出租,目前已與潛在買家與租戶接洽中。
新紡則因持有北市士林多筆土地,在輝達確定落腳北士科後,瞬間成為市場焦點。新紡在新光醫院旁有1.3萬坪工業用地,未來將朝辦公樓與廠辦大樓發展,並採出租為主的長期經營模式,打造穩定收益來源。
新纖同樣擁有龐大土地資產,其中中壢廠面積最大,另在桃園、八德、觀音、新屋均持有萬坪以上土地,為未來的資產活化預留了充足空間。
科技題材加持 資產價值水漲船高
特別是新紡持有的北士科土地,在輝達宣布台灣營運總部落腳北士科園區後,身價一日之間水漲船高。新紡董事長吳昕恩表示,除了目前租給新光醫院作為行政大樓用途的1,000多坪土地已公開標售之外,剩餘土地將朝著「只租不賣」的方向規劃,繼續爭取都市更新機會。
這種轉型模式不僅為公司帶來潛在開發收益,更能讓企業形象提升。對紡織本業來說,活化後可運用的資金更加活絡,對海外布局甚至紡織本業的創新研發都提供了更靈活的彈性。
M觀點:傳統產業創新局 資產活化創雙贏
台灣紡織業這波資產活化浪潮,顯示了傳統產業在面臨挑戰時的創新思維。透過有效利用既有土地資源,不僅為公司創造新的收益來源,也為台灣產業空間提供了新的供給。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及產業環境變遷,這種資產活化模式預期將會持續發展,為傳統製造業開創出一條轉型升級的新路徑。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