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無家可歸?房價所得比破10倍、生育率探底 居住危機逼近國安層級
台灣正面臨嚴峻的居住世代危機。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房價所得比攀升至10.8倍,青年住宅自有率僅20%,與全國平均84%形成巨大落差,加上生育率跌破0.87人的歷史新低,這些數字不僅反映年輕人的居住困境,更預示著國家未來發展的隱憂。當「安居樂業」成為年輕世代的奢望,政府如何突破高房價困境,已成迫切的社會課題。
數據背後居住困境
深入分析關鍵指標,台灣房價與薪資的脫節已達臨界點。10.8倍的房價所得比意味著一般家庭需不吃不喝近11年才能購屋,遠超國際合理標準。更令人憂心的是,20%的青年住宅自有率與持續探底的生育率形成惡性循環。年輕人因高房價推遲購屋,進而延後成家計劃,這種「居住貧窮」現象正侵蝕社會根基。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數據相互牽引,構成難以打破的結構性問題,單純依靠市場機制已無法解決。
青年合宜住宅政策思考
借鑒過往國宅政策經驗,政府直接興建「青年合宜住宅」可能是突破困局的關鍵。這種方案跳脫傳統金融管制思維,透過公部門直接供給,能有效壓低房價與建商利潤間的落差。相較於提高利率等間接手段,直接興建更能精準幫助目標族群,避免政策副作用。歷史經驗顯示,適量的公宅供給能對市場產生制衡效果,關鍵在於建立完善的防弊機制,如設定年齡與所得門檻、延長閉鎖期等,確保資源分配公平性。
政策配套與長遠規劃
要讓青年住宅政策發揮最大效益,需多管齊下。首先應建立嚴格的資格審查,優先照顧35歲以下無自有住宅的年輕家庭。其次,設定10-15年的轉售限制,並賦予政府優先回購權,杜絕投機炒作。更重要的是,這些住宅應規劃在就業機會充足、交通便利的區域,搭配托育與長照設施,打造適合年輕家庭的全齡友善環境。從長遠來看,這不僅是居住正義的實踐,更是維持人口結構穩定與經濟活力的基礎建設。
台灣居住危機已從經濟問題升級為國安議題
面對高房價導致的世代落差與少子化,政府需要更積極的作為。「青年合宜住宅」方案若能妥善規劃,配合嚴謹的防弊機制,不僅能為年輕人創造安居機會,更能從根本改善人口結構危機。這項政策考驗政府的決心與執行力,但唯有正視問題核心,才能為台灣的未來奠定穩固基礎。居住權是基本人權,解決青年居住問題,就是投資國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