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女性一定要買房嗎?」她獨資買房:不是想炫富,是想給未來一個保障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一位年近40歲的單身女性,年收150萬元,沒靠家裡資助,靠自己買下台北市一間總價1200萬元的兩房電梯大樓,還公開分享背後的思考過程。她的真實故事在臉書《賣房知識家》社團引起數千名網友回響,許多人直呼「她買的不是房子,是安全感」。
這位女上班族在貼文中寫道,自己背著30年房貸,但目標是15至20年內還清。她沒有使用政府的新青安貸款,而是將房子出租,靠租金抵掉部分貸款,每月只需自付約8,000元。她說,這樣的規劃不只是理財安排,更是為自己的人生做長期投資。
她坦言,過去幾年也曾覺得「租房比較自由」,把錢拿去旅遊、享受生活,每年飛歐洲一趟、每季短程度假,人生挺愜意。但隨著年紀漸長,看著長輩們的老年生活,她開始重新思考居住問題。她說:「等我65歲不能自己開車時,住的地方必須要方便,有電梯、有醫院、有公車站牌,生活機能要完整。」這句話引發許多網友共鳴,尤其是單身族群,對老後生活的安全感特別敏感。
她也觀察到,現實中不少長輩因年紀大被房東拒租,甚至被迫搬家;
有朋友的父母過世後,兄弟姊妹為了遺產分配鬧得不愉快。她因此意識到,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不只是財務穩定的象徵,也能避免未來的家庭糾紛。「買房對我來說,是一種防禦力。」她這麼說。
此外,她也提到,擁有房產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現實好處:
申請簽證時,房產可作為穩定財力的證明;若遇到急需資金時,房子也能成為可抵押資產。她坦言:「租房時我從來沒想過這些事,但當我真的簽下購屋契約那天,突然覺得自己的人生變得比較踏實。」
從投資角度來看,她很清楚目前高利率環境下,房貸成本高、租金報酬率低,「現在出租只是讓房客幫我繳利息」。但她認為,長期來看房價穩健,若未來轉貸降息或房市回溫,這間房仍有升值空間。她笑說:「與其被房價追著跑,不如先買下來,至少我有地方住。」
如今快40歲的她,生活目標已經從「追求享樂」轉向「照顧自己」。
她強調,「比起投資報酬率,我現在更重視健康飲食、運動與心理強度,要讓自己不容易被情緒勒索,也不被社會期待綁架。」這份務實又清醒的態度,讓不少同齡女性留言大讚:「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靈魂。」
事實上,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近年單身人口比例持續上升,超過三成成年人未婚,單身女性購屋比例也逐年增加。房仲業者指出,許多30至45歲女性具穩定收入與儲蓄觀念,購屋動機往往來自「保障感」與「獨立意識」,而非單純投資。
在網路討論區,有人支持她的選擇,也有人質疑「房貸壓力會不會太大」,但多數留言都肯定她的勇氣與規劃能力。一位網友寫道:「買不買房不是問題,重點是她知道自己在幹嘛,這點很多人都做不到。」
不論單身與否,買房始終是個人選擇。
這位單身女性的故事提醒大家,購屋不該只是跟風,而是一種對未來的承諾。隨著台灣單身世代持續壯大,如何為老後生活做好準備,將是越來越現實的課題。房子不一定是幸福的保證,但能讓人更安心面對未知的人生。畢竟,最重要的,不是有沒有房,而是有沒有為自己的人生買一份「穩定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