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仲薪水慘跌近12%!不動產業掀「史上最大逃離潮」月入百萬神話破滅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房市寒流來襲,不動產業陷入近年最嚴峻的寒冬!根據最新統計,不動產業受僱員工「非經常性薪資」(獎金與提成)大幅衰退11.9%,平均月薪降至5.76萬元,年減幅達3.5%。這波由央行信用管制與交易量急凍引發的薪資風暴,正迫使大量房仲從業人員轉向外送、保險等行業求生,掀起一波不動產「出走潮」。
薪資結構惡化,獎金收入暴跌
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資料,2025年不動產業受僱員工的總薪資、經常性薪資與非經常性薪資全數衰退,其中非經常性薪資僅13,113元,年減率高達11.9%。對比2021年不動產業薪資還高於其他產業的榮景,如今已低於整體市場平均水平,反映行業景氣急速反轉。
房地產業的收入結構與市場成交量高度連動,「非經常性薪資」(獎金與提成)往往佔整體收入一半以上。然而今年在銀行限貸、央行信用管制等多重利空下,民眾購屋態度明顯轉趨觀望,2025全年買賣移轉棟數可能僅在26萬棟,年減幅創近26年新高,業務人員面臨「沒成交、沒收入」的困境。
房仲業陷入生存保衛戰
這波房市寒流中,受衝擊最大的莫過於零底薪、高獎金的房仲「高專」人員。在市場火熱時期,頂尖業務員成交幾件即可月入數十萬、上百萬元;但在房市寒冬下,沒有底薪反而成為沉重壓力。
房仲業者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挑戰。根據統計,全台房仲店數自2017年的5,394家,逐年成長至2023年的7,903家,但2024年展店動能幾近停擺,截至5月底,全台僅淨增3家。部分地區甚至開始出現房仲頂讓潮,如台中七期、新北新莊等過去熱門展店區,原本「一條街三間房仲」的盛況不再。
行業出走潮湧現
房市交易急凍一年來,過去持續增加的不動產經紀業備查家數、受僱經紀人、受僱營業員,近期出現反轉減少的趨勢。據內政部統計,不動產經紀業備查家數在2025年7月達到9,301家歷史高峰後,8、9月連續兩個月減少共34家,為近八年首見。
人員流失情況同樣嚴峻。受僱不動產經紀人在2025年8月達1.19萬人高峰後,9月減少30人;受僱不動產營業員在同期間也減少66人。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資料更顯示,今年不動產業受僱員工退出率達2.6%,高於工業及服務業的2.39%。
面對收入大幅減少,不少業務人員開始轉往租賃管理、代書或裝修領域求生,甚至轉投保險等行業。業內觀察,這波不動產業的出走潮從2024年底已開始形成,經過近一年交易急凍,情況更為嚴峻。
交易量雪崩式下滑
2025年房市面臨近年最嚴峻的交易量崩跌。不動產交易平台統計顯示,全台預售屋交易量年減高達70%,中古屋市場也出現近乎腰斬的慘況。這波急凍主要受到三大因素衝擊:
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無疑是最直接的衝擊來源,該政策進一步壓縮第二戶貸款成數至5成,並全面取消寬限期。根據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統計,2025年第一季全台「購置住宅貸款核准件數」約為3.5萬件,年減幅高達35%。
曾經一度點燃市場熱度的「新青安貸款」也逐漸退燒,隨著符合資格的自住族多已進場,利多邊際效應遞減。加上整體市場信心下滑,在升息環境未歇、政策不確定性高的背景下,形成「賣不動、買不敢」的雙向僵局。
產業轉型與突圍策略
面對市場寒冬,不動產業者積極尋求轉型與突圍之道。不少中小房仲開始調整經營策略,例如複數店東將多店合併或縮減店數、將店面移至樓面或二線巷弄,以降低成本、精簡開銷。
加強專業知識與提供客製化服務成為業者生存關鍵。客戶需要的不再只是單純的房屋銷售員,而是能夠提供專業諮詢、風險評估和資產配置建議的房地產顧問。
拓展多元業務也是重要因應策略,業者積極開拓中古屋市場、租賃業務和資產管理服務等多種業務,降低對預售屋市場的依賴。同時積極擁抱數位轉型,運用VR看房、線上直播和社群媒體等數位工具,突破地域限制,提升銷售效率。
隨著央行信用管制持續發酵,不動產業的寒冬短期內難以緩解。
專家預測,除非政府鬆綁限貸令,否則這波房市冰河期至少將持續至2025年第四季。對於留在場內的從業者而言,與其等待市場回溫,不如加速專業轉型,從傳統交易仲介升級為不動產顧問,在這波淘汰賽中尋找新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