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大限」來襲!少子化衝擊高教 40所大專院校恐退場
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各教育階段學生數預測報告」,114學年(2025年)大一新生人數將首度跌破20萬人,而117學年(2028年)受「虎年效應」影響,更將驟降至17.3萬人,創下歷史新低。全國私立學校產業工會警告,屆時恐有40所大專院校因招生不足而被迫退場或轉型,這場「高教海嘯」已迫在眉睫。
少子化對教育體系的衝擊正逐年加劇
教育部數據顯示,104學年(2015年)前,大一新生人數尚能維持27萬人,但隨著生育率持續下滑,加上生肖年波動影響,107學年(2018年)雖逢龍年,新生人數僅微增7,000人,此後便一路衰退。預估至129學年(2040年),大一新生將只剩14.6萬人,16年間平均每年減少3,500人。
更嚴峻的是,公立大學約可吸納12萬名新生,私校僅能爭取剩下的5至6萬人。私校工會理事長吳忠春分析,這樣的招生規模僅能支撐約50所私立大專院校正常營運,意味著未來可能有多達40所學校面臨退場危機,尤其非都會區、規模較小的學校首當其衝。
這波「高教寒冬」不僅影響新生人數,整體大專院校學生數也將在26年間銳減41.2萬人,跌幅高達36.2%。教育部坦言,即使未來透過龍年生育潮或政策鼓勵,學生數仍難回到過往水準,高等教育市場的結構性萎縮已成定局。
教育部與各大學亟需提出更具體的轉型與退場機制
專家建議,除了整併校區、發展特色課程外,也應加強產學合作,讓高等教育更能對接就業市場需求。這場少子化引發的教育危機,不僅是學校存亡問題,更關乎台灣未來人才培育與競爭力,需要政府、學界與社會共同正視與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