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屋「秒殺時代」終結!南台灣建案去化拉長至2年 建商迎長期抗戰
預售屋市場面臨結構性轉變,過去「開案即秒殺」的盛況已成歷史。根據《591新建案》最新統計,2025年上半年全台預售案平均銷售天數從去年同期的377天暴增至540天,意味著建商需耗時1年半以上才能完銷,其中台南、高雄更需長達2年,顯示市場已從「搶購熱潮」轉為「長期抗戰」的新常態。
南部市場衰退最為明顯,台南與高雄預售案平均去化時間分別拉長至762天與755天,較去年同期增加逾300天。即便有台積電設廠議題加持,高雄楠梓、仁武等科技熱區今年幾乎無新案完銷,僅林園、鹽埕等低總價小案勉強售罄。反觀新北市,因首購族剛性需求支撐,板橋、三重等區的中小坪數建案仍能維持合理去化速度,顯示「地段」與「總價」已成突圍關鍵。
市場冷卻的主因,除了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壓縮投資買盤外,高房價與經濟不確定性更讓自住客轉為觀望。信義房屋數據顯示,6月全台預售成交量年減80%,新竹縣市更暴跌89%,僅雙北因捷運沿線個案支撐,跌幅相對溫和。代銷業者坦言,當前買方對價格極度敏感,建商即使祭出低自備、送裝潢等優惠,若未實質降價仍難刺激成交。
面對資金回收期拉長,中小型建商首當其衝。部分業者已開始縮減豪華銷售中心規模,改以數位模擬與街邊店面節省成本,甚至暫緩推案避險。專家指出,此波調整將加速市場「汰弱留強」,未來唯有符合「捷運+低總價+品牌信譽」三要素的建案,才有機會在寒冬中存活。
這場預售屋市場的冰河期,實質是台灣房市從「投資驅動」邁向「剛需主導」的必經陣痛。對建商而言,與其期待政策鬆綁,不如重新審視產品定位與定價策略;對購屋族來說,則可把握買方市場優勢,鎖定抗跌性強的核心區物件,在價格僵局中尋求最佳切入點。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