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逼出推案潮?彰化房市「虛熱實冷」的結構困境】
表面上看,彰化房市似乎迎來一波推案熱潮,今年1至7月全縣申報開工案達134件、總戶數2411戶,總銷金額突破283億元,創下近年新高。然而,這股推案動能並非來自市場真實需求,而是央行「土融限期開發」政策下的被迫開工潮。當建商為避免貸款成數遭限縮而加速動工,市場卻面臨預售案銷售率普遍低於5成的冷清現實,形成供給過剩的潛在風險。
政策驅動的推案虛火
央行2023年祭出的購地貸款新規,要求建商取得土融後18個月內必須動工,否則將面臨貸款成數逐年遞減與利息加碼的壓力。這項打擊囤地的政策,意外催生彰化「限期開工」的推案潮。據統計,3月單月開工量衝上691戶高峰,但隨著政策緩衝期接近尾聲,6、7月推案已銳減至百餘戶,反映建商並非看好後市,而是被迫消化土地庫存。
更值得關注的是市場消化能力。實價登錄顯示,2022至2024年間彰化預售案銷售率普遍低迷,除彰化市、員林市等核心區少數個案突破7成外,多數建案銷售率僅30-40%,甚至出現開案兩年僅售1成的極端案例。這種「推案熱、銷售冷」的背離現象,凸顯買方市場已實質轉向,建商卻因政策壓力不得不持續供給的結構性矛盾。
透天產品成市場避風港
在整體市場降溫下,透天厝成為彰化房市少數的亮點。數據顯示,透天產品占總推案量逾6成,5月預售占比更高達8成。這種偏好源自在地剛需特性——彰化家庭普遍傾向「有天有地」的居住型態,且相較大樓產品,透天總價帶較能符合當地購屋負擔能力。以和美鎮「格誠竹美」為例,主打總價1388萬起跳的透天案,即鎖定在地換屋族群。
然而,透天市場也面臨隱憂。隨營建成本上漲,新建透天總價多已突破千萬元門檻,與在地薪資水準漸行漸遠。部分建商開始調整策略,如縮小地坪或改推「小透天」產品,但能否持續吸引剛需買盤仍有待觀察。
彰化房市當前的矛盾圖景,實為政策干預與市場機制碰撞的縮影。一方面,央行土融政策有效抑制囤地,卻也造成供給過剩風險;另一方面,透天產品雖撐起半邊天,但高總價化可能逐漸侵蝕基本面支撐。隨著民俗月淡季來臨,建商資金周轉壓力恐將加劇,市場可能進入新一波調整期。對購屋者而言,此時更應審慎評估建商財務體質與區域供需,避免陷入「買在政策浪頭、套在市場谷底」的困境。 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