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房稅2.0真能打擊炒房?深度解析政策效果與隱憂
政府推出囤房稅2.0,試圖透過加重多屋族稅負抑制炒房,卻引發「成本轉嫁租客」「治標不治本」等質疑聲浪。本文從政策設計、市場反應到國際案例,全面解析囤房稅的成效與副作用。
一、囤房稅2.0政策重點與目的
稅率級距調整:
持有非自住住宅4戶以上,稅率從現行1.5-3.6%調升至2-4.8%。
全台歸戶計算,避免跨縣市囤房漏洞。
政策目標:
增加囤房成本,促使多屋族釋出空屋。
抑制短期炒作,緩解房價上漲壓力。
財政部預估:
全台約36萬戶受影響,稅收增加約28億元。
預期10%空屋流入租售市場,增加供給。
二、支持方觀點:囤房稅的三大效益
1. 抑制囤房投機
案例:台北市某投資客持有8戶非自住宅,每年稅負從54萬增至115萬,迫使釋出3戶。
數據:2023年Q4雙北待售物件量較政策公布前增加12%。
2. 促進租屋市場透明化
房東為適用較低稅率(2.4%),可能將空屋委託包租代管,增加租屋供給。
對比:日本「空屋稅」實施後,全國空屋率從13.6%降至11.5%。
3. 縮小城鄉差距
非六都地區囤房稅率較低(1.5-3.6%),引導資金投入地方房市。
案例:彰化員林市2023年新建案增加25%,多為中小坪數產品。
三、反指標觀點:政策副作用與結構性困境
1. 租金轉嫁效應發酵
數據:2024年Q1六都租金指數年漲幅達5.8%,創10年新高。
案例:新北市三重區房東公告「因應囤房稅,月租金調漲2,000元」。
2. 租屋黑市難解
現況:全台約80萬租屋戶未納入申報,房東可透過「不報稅」規避成本。
學者估算:僅15%房東會因囤房稅釋出房屋,多數選擇漲租或轉嫁成本。
3. 供給不足才是核心問題
數據:台灣住宅存量年增率僅1.2%,低於家庭戶數年增率1.5%。
對比:德國每年新建住宅達30萬戶,是台灣的6倍(2023年台灣住宅使照5.2萬戶)。
四、國際經驗:囤房稅不是萬靈丹
國家 政策工具 成效與副作用
日本 空屋稅+活用補助 空屋率下降,但鄉村地區加速沒落
韓國 多宅者最高稅率6% 首爾房價3年漲34%,政策宣告失敗
德國 租金管制+社宅倍增 柏林房價漲幅從20%降至5%
關鍵啟示:單靠加稅無法解決問題,需搭配供給增加與租賃市場規範。
五、學者與業界觀點交鋒
支持派(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
「囤房稅是必要之惡,長期將引導市場走向健全,政府需堅持改革。」
反對派(房仲全聯會榮譽理事長李同榮):
「錯誤政策讓租屋族成代罪羔羊,應優先解決都更卡關與建照核發效率。」
第三方觀點(OURs都市改革組織):
「囤房稅需搭配『空屋強制釋出』條款,並加速社宅興建至總量10%。」
六、解方建議:超越加稅的綜合策略
供給端改革:
簡化都更審議流程,目標每年核定200件危老重建。
提高容積獎勵,鼓勵中小坪數住宅供給。
租賃市場管理:
推行「租金漲幅管制」(如德國3年內不得漲超15%)。
擴大租屋補貼,直接減輕租客負擔。
稅制配套:
自住輕稅:單一自住宅稅率降至0.6%。
開發商餘屋限期銷售,超過2年未售課徵5%特別稅。
【M傳媒】打房不能只靠一枝箭
囤房稅2.0雖有助抑制極端囤房行為,但若缺乏供給增加與租賃市場配套,恐加劇租屋族痛苦。政府需擺脫「加稅=打房」的迷思,借鏡德國「供給+管制+補貼」的三支箭策略,才能真正實現居住正義。
圖片來源 財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