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1. 首頁
  2. 焦點
  3. 焦點

銀行保管箱成遺產稅陷阱?專家示警:家人共放貴重物品恐遭課重稅

銀行保管箱成遺產稅陷阱?專家示警:家人共放貴重物品恐遭課重稅
焦點 銀行保管箱成遺產稅陷阱?專家示警:家人共放貴重物品恐遭課重稅 在台灣,許多家庭習慣將貴重物品集中存放在銀行保管箱,卻鮮少有人意識到這個看似安全的選擇,可能在親人離世後引發嚴重的稅務問題。地...

銀行保管箱成遺產稅陷阱?專家示警:家人共放貴重物品恐遭課重稅

在台灣,許多家庭習慣將貴重物品集中存放在銀行保管箱,卻鮮少有人意識到這個看似安全的選擇,可能在親人離世後引發嚴重的稅務問題。地政士專家近日提出警告,當保管箱承租人過世時,箱內所有現金、外幣、黃金、珠寶等動產,若無法證明屬於他人所有,將全數被國稅局列為遺產課稅,這讓不少家庭在悲痛之餘,還得面對意外的稅務負擔。

 

問題根源在於《遺產及贈與稅法》規定

法律明定,繼承人開啟被繼承人租用的保管箱時,必須通知國稅局會同開箱登記,而箱內物品除非能明確證明屬於配偶、子女或他人所有,否則一律視為被繼承人遺產。實務上,常見的情況是保管箱內混放了太太的嫁妝、子女的金飾,甚至是長輩託管的財物,這些物品往往缺乏明確的所有權證明,最終導致繼承人必須為這些「非遺產」繳納高額稅金。

 

棘手的地方在於動產的特性

與房地產不同,珠寶、現金等物品沒有登記制度,所有權認定極其困難。專家指出,許多家庭在開箱當下才驚覺保管箱猶如「稅務盲盒」,裡面可能開出意想不到的高額稅單。更令人無奈的是,即使家屬心知肚明某些物品確實屬於其他家庭成員,但若無法提出收據、切結書或轉帳紀錄等具體證明,國稅局依法仍須將其計入遺產總額。

 

專家提出幾項具體建議

最重要的是避免將家人貴重物品集中存放在單一保管箱,應該「各自分開」租用,從源頭杜絕所有權混淆的問題。

對於已經混放的情況,建議預先準備相關證明文件,例如購買收據、贈與證明或切結書等。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家人間的信託保管,也應該留下明確的書面紀錄,否則在稅務認定上仍可能被視為遺產。

 

社會普遍缺乏財產規劃觀念

許多家庭為了方便或節省保管箱租金,選擇集中存放貴重物品,卻忽略了潛在的稅務風險。隨著遺產稅議題日益受到重視,這個長期被忽略的問題逐漸浮上檯面。專家呼籲,與其事後面對稅務爭議,不如事前做好財產規劃,這不僅是節稅考量,更是對家人的一種責任。畢竟,妥善的財產安排,能讓家人在面對生命無常時,少一份財務負擔,多一份心靈平靜。

Message Board

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