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度用電宅占比直逼10%創六年最慘,專家示警:供需嚴重脫鉤,房市結構調整才開始
低度使用住宅占比逼近10%,台灣房市正經歷供過於求的結構性調整期
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2024年下半年全國低度使用住宅占比達到9.79%,創下近6年新高,相當於全台有91.4萬戶住宅處於閒置狀態。這個數字背後,反映的是台灣房市供需失衡的深層問題,以及政策調控下的市場劇烈變化。
區域差異顯著,南北空屋兩極化
從區域分布來看,空屋問題呈現明顯的南北差異。六都中以台南市10.6%和高雄市10.8%的空屋率最高,雙北地區則因居住剛性需求強烈,空屋比例最低,台北市7.1%、新北市7.5%。全國空屋率最高的則是金門、連江縣等離島與偏鄉地區。
OURs都市改革組織政策研究員廖庭輝分析,台南、高雄空屋問題嚴重與近年大量重劃區開發、投資客湧入密切相關。這些新開發區在央行限貸令實施後,房價首先下跌,投資客無法順利轉手,導致大量住宅閒置。相反地,雙北地區剛性需求仍然強勁,支撐了住宅使用率。
新成屋庫存創歷史新高
更令人憂心的是,全國待售新成屋數量在2024年第4季首次突破11萬戶,創下統計以來最高點。這個現象與疫情期間的推案熱潮有關:2021-2023年間房價快速上漲,吸引建商大量推案,這些建案在2024年後陸續完工,但市場需求與資金卻無法完全吸收。
廖庭輝指出:「從這個趨勢來看,台灣空屋跟房價脫鉤的現象愈發明顯。餘屋數量增加,顯示市場流動性下降,未來幾年情況只會更加嚴重。」這種供需失衡的狀況,特別集中在近年推案量龐大的重劃區,或擁有重大交通建設與人口移入條件的地帶。
政策效果不彰,空屋難釋出
面對空屋問題惡化,現行政策顯得力有未逮。「囤房稅2.0」實施後,多屋族每年僅增加約3,500元至6,200元房屋稅,無法有效迫使屋主出售或出租閒置房屋,反而可能將成本轉嫁給租客。
內政部推動的「包租代管」政策同樣效果有限。廖庭輝直言:「空屋為什麼空在那邊?就是講白了,他也看不上你這點租金。」台灣房價過高導致租金報酬率偏低,加上管理房屋、租客的麻煩,以及可能失去房地合一稅的自住優惠,都降低屋主釋出空屋的意願。
小宅與新屋空置問題最嚴重
進一步分析空屋類型,20坪以下小宅低度使用比率高達18.16%,而屋齡5年以下住宅更有22.91%閒置。這類住宅因總價低、轉手容易,最受投資客青睞,成為閒置住宅的主要來源。
偏鄉地區的空屋問題則反映人口外流的現實。隨著少子化與人口往都市集中,偏鄉地區最先受到衝擊,這種趨勢在日本、韓國同樣明顯。
數據標準與現實落差
值得注意的是,內政部以「每月用電量低於60度」作為判定低度使用住宅的標準,這個數值一直缺乏科學依據。根據2020年主計總處普查結果,當時調查出的全國空屋占比高達18.5%,遠高於內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真實的空屋狀況可能比官方數字更加嚴重。
台灣空屋問題的惡化,不僅是資源浪費,更反映房市政策的失靈。如何有效引導空屋釋出,改善資源分配,將是政府必須正視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