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屋建商換手糾紛頻傳 專家:三方協議須明載「價格不變」條款
近期預售屋市場頻傳建商財務危機導致合約轉手糾紛,多位購屋者向本報投訴,原本與建商簽訂的預售屋合約因建商資金困難而「合意解除」,隨後與新舊建商簽署三方協議書,載明新建商應「承受原買賣合約全部內容」。然而在交屋前夕,新建商卻突然要求購屋者補足差額,否則將房屋轉賣他人,引發諸多爭議。
合約漏洞:概括性條款埋下隱患
根據內政部《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預售屋契約應明確記載價格、付款方式等核心條款。然而在實務上,當建商換手時簽訂的三方協議書若僅概括性寫「承受全部內容」,而未具體載明「原合約價格條款」,新建商便可能主張「價格可隨成本調整」。
「這類糾紛最常見的爭議點在於『合意解除』的法律定性。」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法務主任張維新指出,「若解除契約書未同步載明『新合約繼承原價金條款』,建商可能主張這是全新契約關係,而非原合約的延續。」
購屋自救三步驟
面對建商片面要求加價,法律專家建議購屋者可採取以下行動:
1. 檢視文件完整性
立即調出當初簽署的所有文件,確認「合意解除契約書」是否附帶條件,以及三方協議書中是否具體列出原合約價格、付款方式等條款。
2. 蒐集建商換手證據
包括原建商財務問題的公開報導、新舊建商權利轉讓協議,以及銷售人員承諾按原價交屋的對話紀錄。
3. 雙軌法律行動
可向地方政府消費者服務中心申訴,同時委託律師聲請「假扣押」,防止建商脫產或轉賣房屋。
預售屋風險管理新思維 履約保證機制選擇
根據內政部規定,預售屋應提供五種履約保證機制,其中「價金返還」對消費者保障最為完善,萬一建商倒閉可全額取回已付款項;而「同業連帶擔保」則風險較高,尤其當擔保公司與原建商有關聯時。
換約條款注意事項
購屋者在簽署任何協議時應特別注意:
明確記載「新建商不得調整原合約核心條件」
要求建商提供財務狀況報告
定期監工並拍照存證
主管機關加強稽查
公平交易委員會近期已對多家未依規定提供完整契約審閱的建商開罰,最高可處2500萬元罰鍰。公平會強調,預售屋交易資訊必須透明,不得要求購屋人先付定金才提供契約書審閱。
消費者如何自保?
面對預售屋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專家提出以下自保建議:
1. 選擇信譽良好建商
查詢建商過往推案紀錄及市場評價,避免「一案建商」。
2. 詳審契約條款
特別注意「合意解除」與「權利轉讓」相關條款,必要時尋求專業律師協助。
3. 定期追蹤建案進度
不僅要關心工程進度,也應留意建商財務狀況變化。
購屋者簽下『合意解除』時,往往以為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卻可能是建商法律操作的伏筆。當白紙黑字的承諾被推翻,消費者應冷靜運用法律工具反制,市場公平需要每一位購屋者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