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萬現金買郊區老屋20年後歸零?我的決定錯了嗎?
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買房經歷,引發許多人的共鳴。他提到:「我在郊區買了一間30年的中古大樓,21坪總價600萬,一次付清沒貸款。但現在突然想到,20年後房子就50年了,郊區不可能都更,到時候房子可能毫無價值。這樣算下來,等於我花了600萬只為了住20年,如果拿去租屋,根本不用花這麼多錢!」
這位網友更直言:「別再跟我說『老了房東不租你』這種話,我不會叫晚輩幫忙租嗎?更何況還有社會住宅!」他最後奉勸大家:「買房前真的要三思,別為了當有殼族,背負沉重房貸,最後可能賠錢賣屋,甚至因為意外繳不出貸款,又變回無房一族,白白浪費人生!」
買房真的不如租屋嗎?關鍵在「機會成本」
這位網友的擔憂確實點出許多購屋族的盲點「房子老了會不會變廢墟?」特別是郊區的中古屋,若無都更機會,隨屋齡增長,價值確實可能逐年下滑。但問題的核心不在於「買房 vs. 租屋」誰絕對划算,而是「你的600萬有沒有更好的運用方式?」
1. 如果600萬全押買房,20年後真的歸零?
假設這間房子20年後真的殘值為零(極端情況),相當於每個月居住成本 2.5萬(600萬÷240個月)。對比同區域租屋,21坪中古屋月租金約1.2~1.8萬,20年總租金支出約288~432萬(未計未來租金上漲)。乍看之下,租屋似乎更省,但別忽略幾個關鍵:
房子是你的資產,租金是純支出:即使房子老了,土地仍有價值,尤其若該區域未來發展起來(如捷運延伸、重劃區開發)。
租金會漲,房貸不會:過去20年,台灣租金指數上漲35%,未來只會更貴,但你的600萬是一次性支出,不會隨通膨增加。
老年租屋的現實困境:雖然有社會住宅,但目前供給量不足,中籤率低。而「叫晚輩幫忙租」也有風險,房東可能不願租給高齡者。
2. 如果600萬不買房,拿去投資會怎樣?
這才是真正的關鍵!如果當初不全額買房,而是:
用300萬頭期款貸款買房,剩餘300萬投資:
假設房貸利率2%、投資報酬率5%,20年後不僅有房,投資部分可能增值至約800萬。
全部600萬投入股市(如0050):
以歷史年化報酬5%~7%計算,20年後可能成長至1,600萬~2,300萬。
但問題是—你真的會紀律投資嗎?很多人說「把錢拿去投資賺更多」,但實際上可能花掉或賠掉。買房至少強迫儲蓄,而租房+投資需要極高的財務紀律。
所以,網友真的錯了嗎?
其實,這位網友的案例真正問題不在「買房」,而是:
「一次付清」是否划算?
低利率時代,善用房貸槓桿,保留現金投資,可能是更聰明的做法。
「郊區老屋」是否適合長抱?
如果擔心未來沒價值,應該考慮「保值性更高的標的」,例如:
市區小坪數(出租容易,抗跌)
有都更潛力的老公寓(但風險高)
新興重劃區(成長性較佳)
結論:買房不是錯,但要買對策略!
不要「All-in買房」:保留部分資金投資,平衡資產配置。
不要「無腦買老屋」:若擔心折舊,可選擇地段更好或屋齡較新的物件。
不要「背超出能力的房貸」:與其當屋奴,不如租屋+投資,但必須有紀律。
這位網友的反思很有價值,但與其說「買房是錯的」,不如說「沒規劃的買房才是風險」。無論買或租,關鍵是讓房子成為人生助力,而非負擔!
你的選擇呢?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買房/租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