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下半場房市現況:不是賣不動,是根本沒人買!
在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投資客退場、銀行限貸三重夾擊下,預售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窒息量」,甚至出現「負成交」的詭異現象—賣出的房子比退戶的還少。
這場房市寒冬源頭,可追溯到2022年低自備款投資熱潮
當時許多投資客以10%-15%自備款(甚至超額貸款)搶進預售/中古屋市場,期待交屋前轉手賺差價。隨著央行限貸令收緊,銀行核貸成數驟降,這些投資客面臨「交屋無錢可貸」的困境,只能選擇「斷頭拋售」。賣厝阿明透露,台中近期湧現大量合約轉讓案,甚至有建商親自撿便宜,買回自家當初賣出的預售戶。
更慘的是,建商端同樣陷入惡性循環
某公股銀行原定撥款60億元的房貸額度,最終僅放出4億元,導致大量已售預售案無法順利交屋。現在建商老闆見面聊的不是「賣幾戶」,而是「退幾戶」有人實登掛零、有人成交變「負數」,還有人因壓力過大開始服用抗憂鬱藥物。
這波房市危機並非短期波動,而是「高槓桿投機模式」必然結果
過去5年,建商靠預售屋快速周轉,大量招聘銷售人員,如今市況反轉,高額管銷成本成為沉重負擔。儘管多數建商帳面仍有盈餘,但「信心崩盤」比財務危機更致命,業者不敢推新案、銀行不敢放貸、投資客急著逃命,形成惡性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出現「雙軌分化」:
一般住宅市場陷入冰凍,但頂級豪墅如精湛建設「國際台中會」卻逆勢熱銷。高資產客群不受貸款限制,且追求「客製化夢想宅」,這類產品反成避險標的。然而,這種「M型化」發展,正加速一般購屋族與投資客的逃離。
這不是修正,而是一場市場『強制健康檢查』
房市至少需要2年半到3年才能消化過剩供給與投機泡沫。對自住客而言,此刻反而是議價好時機,尤其是「斷頭拋售」的預售案,可能有意外撿漏空間;但對建商與投資客來說,寒冬才剛開始—當「槓桿遊戲」結束,唯有現金流穩健者能存活。
這場風暴也凸顯房市深層問題:過度依賴預售制度、銀行放貸浮濫、投機需求扭曲市場。或許,唯有經歷這次「痛徹心扉」的調整,房市才能真正回歸「居住本質」,而非金融遊戲的賭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