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交屋潮湧現空屋危機 重劃區成低用電住宅重災區
2024年下半年全台房市正面臨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交屋潮,伴隨而來的卻是低度用電住宅數量激增的隱憂。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七都低度用電住宅總數已達91.4萬宅,較去年同期增加6.4萬宅,其中桃園市中壢區以1.8萬宅居冠,高雄市更以年增1.1萬宅成為增幅最大的都會區,反映出房市多頭後供需失衡的結構性問題。
這波空屋潮主要源自疫情後建商大舉推案,如今適逢交屋高峰卻碰上房市急凍。桃園市中壢區與龜山區分別以1.8萬宅低用電住宅及年增1,888宅的驚人數字,成為七都中最突出的案例。分析其背後原因,青埔重劃區與機捷A7站重劃區在過去幾年都是推案熱區,大量預售案如今陸續完工,但買氣未能同步跟上,導致新完工社區空置率攀升。
高雄市的狀況同樣值得關注,鳳山區作為人口最多的行政區,本應有穩定的剛性需求支撐,卻因房價快速上漲與建設利多尚未完全發酵,使得購屋者轉趨觀望。住商機構指出,高雄低用電住宅年增1.1萬宅,顯示即便在有實質需求的區域,價格與供給量的失衡仍可能導致空屋問題惡化。
深入分析低用電住宅的類型,可以發現屋齡5年以下、坪數20坪以下的小宅占比最高。這類產品雖符合建商降低成本與提高周轉率的考量,但實際居住舒適度與轉手難度,已成為潛在的市場風險。尤其在新興重劃區,大量小宅集中交屋,若缺乏足夠的生活機能與就業機會支撐,恐將面臨更嚴峻的去化壓力。
當前低用電住宅激增的現象,實為房市過熱後的必然調整。對消費者而言,此時更應審慎評估重劃區的實際發展進度與居住品質,避免陷入「買了卻不想住」的困境。對建商與政府部門來說,如何透過差異化產品規劃與配套措施提升住宅使用率,將是維繫房市健康發展的關鍵課題。這波交屋潮不僅是市場供需的試金石,更是檢視台灣住宅政策與開發模式的重要契機。
圖/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