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1. 首頁
  2. 都更危老
  3. 都更危老

賣厝阿明 知識+ 老屋更新解方:危老重建三個關鍵策略

賣厝阿明 知識+ 老屋更新解方:危老重建三個關鍵策略
都更危老 賣厝阿明 知識+ 老屋更新解方:危老重建三個關鍵策略 全台屋齡超過30年的老舊建築已達460萬戶,佔全國住宅總數近半數,其中台北市老屋比例更高達72%,顯示建築老化問題已成為迫切的都市安全...

賣厝阿明 知識+ 老屋更新解方:危老重建三個關鍵策略

全台屋齡超過30年的老舊建築已達460萬戶,佔全國住宅總數近半數,其中台北市老屋比例更高達72%,顯示建築老化問題已成為迫切的都市安全課題。這些老舊建築不僅存在結構安全隱患,更面臨設備老化問題,在頻繁地震威脅下,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為解決這一危機,政府與民間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的老屋更新機制,賣厝阿明 知識+ 將從法規面、金融面與實務面,分析台灣老屋更新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

 

老屋安全危機與強制健檢制度

老屋問題的嚴重性可從多個面向觀察。從建築安全角度來看,許多30年以上老屋興建時的法規標準已不符合現今耐震需求,特別是在1999921大地震前取得建照的建築物,其耐震能力普遍不足。

 

一,建立「強制性結構安全評估」制度刻不容緩

參考日本《建築基準法》定期檢查制度,應立法要求屋齡達30年以上建築每5年進行一次專業結構安全評估。

評估工作應由合格結構技師或建築師執行,內容包括結構鋼筋鏽蝕狀況、柱梁裂痕程度、建築物傾斜沉陷等指標,最終將建築物分為三級:安全級(可繼續使用)、需補強級(限期改善)和建議重建級(高風險應優先拆除)。

同時將檢測結果登載於不動產標的現況說明書,確保資訊透明。

 

資訊透明化是推動老屋更新的基礎工程

建議整合現行內政部「危老重建資訊系統」與「實價登錄」平台,增設「建築物安全狀態」查詢功能。參考新加坡CONQUAS建築品質評分系統,為每棟老屋建立客觀安全評級,供買方、銀行及保險公司參考。這套系統應包含建築物的歷次檢測報告、修繕紀錄、結構補強情形等完整資訊,消除市場資訊不對稱問題,讓安全疑慮高的老屋自然面臨價值調整壓力,形成市場淘汰機制。

 

二,金融手段引導自主更新策略

健全的金融工具是推動老屋更新的關鍵槓桿。現行《銀行法》第72條之2雖已限制銀行不動產放款比例,但針對老屋貸款缺乏差異化規範,導致高風險老屋仍能獲得與新屋相近的貸款條件,變相延緩更新時機。建議中央銀行與金管會共同訂定《老屋貸款風險管理辦法》,依據屋齡與安全等級實施差別化授信政策。

 

具體而言,對於屋齡30-40年的建築,貸款成數上限應降至60%,貸款年限縮短為20年,利率加碼0.25%;屋齡40-50年者,貸款成數上限50%,年限15年,利率加碼0.5%;而屋齡50年以上或經評估為高風險的老屋,則應限制金融機構限貸3成或甚至不得核貸。

這套分級管理制度可參考中央銀行《不動產抵押貸款審慎措施》架構,同時搭配例外條款:若老屋參與都更或危老重建計畫,可恢復正常貸款條件,甚至提供優惠利率,形成「胡蘿蔔與棒子」並行的引導機制。

同時鼓勵銀行開發「重建全程信託」服務,將重建各階段資金需求與工程進度掛鉤,確保專款專用,降低資金挪用風險。

 

三,創新換房服務與整合機制

對於產權複雜或經濟弱勢的老屋住戶,傳統都更模式往往難以推動,需要創新的「換房服務」機制。參考韓國首爾「住宅銀行」經驗,建議由國家住都中心成立「資產轉換平台」,提供老宅換新宅的一站式服務。

 

具體運作上,平台將提供三大核心服務:

專業估價(由3家鑑價機構聯合評估老屋現值,確保估價公正)、差額融資(提供利率1.5%的專案貸款,減輕住戶負擔)及過渡安置(重建期間優先入住社會住宅,解決搬遷問題)。

台北市文山區「興隆D2公宅」即是成功案例,該案透過「權利變換+差額貸款」模式,讓原住戶以老宅權利價值換取新宅,差額部分適用1.25%優惠貸款,重建期間還提供免費中繼住宅,最終在2年內完成98%住戶整合。

 

針對不同安全等級的老屋,應建立分級處理機制

經評估為A級(安全)的老屋,可透過常規市場交易;B級(需補強)的老屋,提供修繕貸款補貼,鼓勵自主改善;而C級(建議重建)的高風險老屋,則優先納入都更整合,提供差額換房方案或權利變換分配。這套分級處理機制可有效引導資源配置,將有限的重建資源集中於風險最高的建築。

 

賣厝阿明 知識+ 強調:「解決老屋問題需『三力合一』:

透過公開資訊消除市場資訊落差(資訊力),運用金融工具引導行為(經濟力),最後以法規確保程序正義(執行力)。」 這三大支柱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台灣老屋更新需要政府、民間與業界通力合作。透過健全的法規架構、創新的金融工具與有效率的執行機制,不僅能提升建築安全,更能創造更宜居的都市環境,讓老屋更新成為都市再生的契機,而非沉重的負擔。

Message Board

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