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老屋新生計畫:放寬整建門檻 加速都市更新腳步
老屋安全危機迫在眉睫 新北推新版補助方案,新北市面臨嚴峻的老舊建築問題,全市超過30年的老舊建物高達87萬戶,佔全市建築總量的一半。為解決這一都市更新難題,新北市政府研擬推出「都市更新整建維護補助」新版方案,預計最快8月上路。這項新政策最重大的變革在於將申請門檻從原本需要100%住戶同意,大幅放寬為僅需管委會同意即可送件,同時新增「弱層補強」選項,補助金額最高可達1500萬元,希望藉此突破長期以來的老屋整建困境。
新北市都更處副處長李擇仁坦言,現行制度要求整棟處理且需全體住戶同意,導致實際成案件數相當有限。許多社區在漫長的整合過程中,住戶往往因意見分歧而放棄整建,轉而尋求更複雜的都更途徑。此外,部分居民對外牆拉皮等整建工程帶來的價值感不足,也降低了參與意願。新版方案不僅放寬同意門檻,更提供多元化的補助選項,讓偏遠地區或誘因不足的社區也能找到適合的改善方案。
實務困境與突破:淡水案例啟示
淡水民族路一處屋齡45年的4層樓透天厝,是現行制度下少數成功的整建案例。這個歷時8年才完成整合的案子,總經費達3379萬元,其中市府補助1200萬元,其餘由12戶住戶分攤,每戶需負擔2、300萬元。社區主委陳文亮回憶整合過程時表示,面對產權複雜、屋主高齡、房屋易主等問題,幾乎是「一關卡過一關」,甚至一度想要放棄。
陳文亮指出,當時社區屋頂結構已近坍塌、鋼筋裸露,若不盡速整建將嚴重威脅住戶安全。對於即將上路的新版方案,他認為雖然放寬同意門檻並新增弱層補強選項,「看起來比較容易,還是不簡單」。特別是在老舊社區中,住戶多為年長者,資金籌措、施工期間的安置等問題,往往成為阻礙整建的最大難題。
專業建議與未來展望
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汪俊男強調,許多1990年代前興建的建築物存在耐震設計不足的問題,這些建築雖不符合都更的經濟誘因,也未達危樓標準,但確實存在安全隱憂。公會長期建議應回歸《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精神,讓社區能夠透過自治決策進行整建,因此對於市府擬放寬為管委會可送件的方向表示肯定。
這項新政策的推動,不僅是行政程序的簡化,更代表新北市對老舊建築安全問題的積極回應。隨著方案即將上路,未來能否真正突破整合困境,加速老屋更新腳步,關鍵在於後續的配套措施是否完善,包括補助金額的合理性、審查流程的效率,以及對弱勢住戶的額外協助等。對於新北市的眾多老舊社區住戶而言,這項政策或許將成為改善居住安全與品質的重要契機,但如何讓政策美意真正落實到每個需要幫助的社區,仍有待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