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大樓倒塌事件敲響警鐘:抗震建築的兩大生命線
近日緬甸強震波及周邊國家,泰國一棟新建大樓應聲倒塌的畫面震驚全球。這場意外不僅暴露東南亞地區長期輕視抗震設計的問題,更給所有地震帶上的國家一記當頭棒喝——建築安全從來沒有僥倖空間。究竟什麼樣的房子才能在地震中屹立不搖?專家指出兩大不可妥協的關鍵。
關鍵1:結構設計是建築的「骨骼系統」
「就像人體需要強健的骨架,建築物的結構設計決定它能否扛住地震衝擊。」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戴雲發直言,購屋時最該警惕以下設計缺陷:
致命造型:避免選擇L型、T型等不規則平面建築,這類結構容易產生「扭轉效應」導致應力集中
軟腳建築:低樓層挑高或退縮設計(如騎樓)可能形成「弱層」,地震時首當其衝
短柱效應:窗戶過多造成柱體過短,失去緩衝變形能力
單跨度風險:大跨度空間若缺乏足夠支撐,垮塌風險倍增
台灣特別注意:全島皆屬地震帶,就算遠離已知斷層,建築也應符合最高抗震標準。
關鍵2:施工品質是設計的「照妖鏡」
泰國倒塌的新建案旁,許多老建築反而安然無恙,正印證「施工品質比建築年齡更重要」的鐵律。常見施工陷阱包括:
鋼筋偷工減料:少綁一根箍筋、少做一個彎鉤,抗震能力直接打折
混凝土澆置不實:蜂窩狀孔洞會讓結構強度暴跌30%以上
監造形式化:傳統施工依賴老師傅經驗,品質難以標準化
透明化革命:戴雲發推動「建築安全履歷」,要求施工過程全程記錄鋼筋綁紮、混凝土檢測等關鍵工序,讓隱蔽工程無所遁形。
給購屋者的抗震體檢清單
設計圖說:查看結構系統是否採「韌性設計」(如柱梁接頭加強)
施工紀錄:優先選擇提供「建築安全履歷」的建案
現場觀察:工地是否雜亂?模板是否變形?這些都是品質警訊
第三方認證:耐震標章、結構安全保證書缺一不可
全球啟示錄
這次事件揭示連「非傳統地震區」也需正視抗震需求。台灣作為地震高風險區更應:
立法升級:將「建築安全履歷」納入強制規範
技術革新:推廣預鑄工法、鋼構建築降低人為誤差
全民覺醒:購屋時把安全係數看得比裝潢更重要
戴雲發沉痛提醒:「地震不會預約,但倒塌可以預防。」當我們抱怨房價高漲時,更該問問自己:願意為看不見的結構安全付出多少成本?畢竟在生死關頭,只有真正抗震的家,才是守護家人的最後堡壘。
(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 戴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