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築防空標準大升級 地下室避難所將成標配
內政部國土署最新預告修正草案,全面提升防空避難標準。未來新建學校、工廠的防空避難空間,每人面積將從現行0.75平方公尺提高至1平方公尺,相當於瑞士等級的防護標準。更嚴格的是,防空避難室露出地面的結構厚度必須達30公分,通風系統更須連接緊急電源。這些變革背後,反映的是政府對台海局勢的務實評估,以及對民眾安全防護的全面升級。
這波修法有三大關鍵變革:
首先,防空避難空間標準直接對標國際,將現行每人0.75平方公尺的基準,提升至與瑞士相同的1平方公尺,尤其針對人員密集的學校與工廠。
其次,結構安全大幅強化,地面外牆與頂板鋼筋混凝土厚度從24公分加厚至30公分,參考芬蘭S1級避難所標準,足以抵禦導彈間接波及。
最後,新增機械通風設備規範,要求每小時換氣量達25立方公尺以上,並連接緊急電源,確保密閉空間的空氣品質。
這次修法特別將廁所納入防空避難固定設備,未來新建築在規劃避難空間時,不必再扣除廁所面積。這項人性化設計,解決了長期以來防空避難空間的實際使用問題。不過,新規主要適用於新建築物,尤其是防空避難室出入口直接對外的建物,現有建築物則不受影響。官員透露,這項修訂是經過精密計算,參考韓國、新加坡等多國標準後,所做出的綜合評估。
這波建築法規的升級,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調整,更代表台灣對國土防護的態度轉變。從加厚結構到強化通風,每個細節都考量到現代戰爭的特點。專家分析,隨著兩岸情勢變化,這類強化社會韌性的措施將成新常態。對建築業者而言,未來設計新建案時,必須將更高規格的防空避難設施納入成本考量;對一般民眾來說,則能獲得更完善的安全保障,在緊急時刻多一分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