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1. 首頁
  2. M-News
  3. M-news

破解「開高走低」定價策略 專家教你用實價登錄2.0聰明議價

破解「開高走低」定價策略 專家教你用實價登錄2.0聰明議價
M-news 破解「開高走低」定價策略 專家教你用實價登錄2.0聰明議價 「開高走低」策略已成普遍現象。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23年大台北地區「成交價/開價比」已降至87.3%,顯示賣方最終多需讓步才能...

破解「開高走低」定價策略 專家教你用實價登錄2.0聰明議價

「開高走低」策略已成普遍現象。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23年大台北地區「成交價/開價比」已降至87.3%,顯示賣方最終多需讓步才能成交。這種現象背後反映哪些市場機制?購屋者又該如何運用台灣現行法規與市場工具,爭取最合理的成交價格?M傳媒特別採訪不動產專家,為讀者深入解析。

 

賣方心理深度剖析:為何「開高價」?

 

測試水溫

多數賣方會參考「社區最高成交紀錄」而非均價,認為「總會遇到願意買單的買家」。這種心理類似拍賣會設定高底價,目的在篩選真正有誠意的購買者。根據內政部實價登錄2.0系統顯示,這種定價方式在預售屋市場尤其明顯。

 

預留空間

由於台灣買方普遍有「不砍價吃虧」的心理預期,賣方往往需開高30%才能滿足買方「砍到實價」的心理需求。實務上,最終成交價通常落在開價的85~92折之間。這種現象在二手房市場特別普遍。

 

掩飾底價

部分屋主擔心被買方摸清底線,故意拉高開價保護談判籌碼。曾有案例顯示,開價2,500萬元的物件,屋主心理底價其實是2,150萬元。這種情況在繼承或債務處理等特殊售屋動機中更為常見。

 

行銷策略

房仲為爭取委託,有時會提供較樂觀的價格評估吸引屋主簽約,導致初期開價偏離行情。但經過3~6個月無人出價後,才會說服屋主調整至市場可接受範圍。

 

購屋實戰策略

掌握真實行情是議價基礎。購屋者應善用內政部「實價登錄」,查詢標的物同社區或同路段近期的實際成交價格。

 

專家建議:

以「銀行估價+近期成交底價」計算合理區間,而非單純參考平均價

若社區近3個月最低成交單價50/坪,就不應接受開價65/坪的物件

特別注意「親友交易」等特殊案例,避免被誤導

 

反向運用時間壓力也能增加議價空間

市場觀察顯示:

鎖定「已掛售超過120天」的物件,此類案件議價空間通常較大

在月底或季底聯繫房仲,此時業績壓力會促使他們更積極說服屋主

避開農曆年前後的傳統旺季,選擇市場淡季看屋議價

 

談判話術升級是購屋者必備技能

有效方法包括:

「這價格我現在就能簽,但只能出XXX萬元」展現決斷力

「其他屋主已降到XX萬元,您這邊能跟進嗎?」製造競爭感

「若接受我的出價,可以配合您希望的交屋日」增加誘因

 

為何賣方最終多需讓步?

持有成本壓力。不動產持有期間需繳納房屋稅、地價稅等稅費與貸款利息,持續累積成本侵蝕賣方獲利。

買方市場成形。購屋者會同時比較10~15個物件,非稀缺性產品難以維持高價。

資訊透明化。實價登錄2.0實施後,預售屋交易也需在簽約後30日內申報,加上門牌全揭露政策,購屋者能更精確掌握市場行情,大幅減少資訊不對稱的情況。

 

理性購屋實用策略

價格過濾機制可節省時間。專家建議直接排除「開價>實價最高紀錄15%」的物件,將看屋目標鎖定在合理範圍內的標的。

 

交易條件優化能創造雙贏。對真心想賣的屋主,提出「現金備妥+快速成交」等優惠條件,往往可換取3-5%的額外折扣空間。特別是對於急需資金的賣方,這種方式特別有效。

 

心理戰術運用需要技巧。當房仲表示「這價錢不可能再低」時,可回應:「那我等下一季再來問」,這種若即若離的態度常能促使對方重新考慮價格。

 

法律權益保障不容忽視

購屋者應注意:

善用3天以上契約審閱期,詳細檢查條款內容

要求房仲提供不動產說明書,確保資訊完整

確認產權狀況與屋況,必要時委請專業人士協助

 

時間站在耐心買家這邊

隨著央行升息與政府打炒房政策發酵,2023年台灣房市已逐漸轉向買方市場。專家建議,與其配合賣方演出砍價戲碼,不如把時間留給願意理性交易的對象。市場終將懲罰不合理的定價策略,耐心且做好功課的買家,往往能獲得最佳的購屋條件。

 

最後提醒,無論市場如何變化,購屋決策都應回歸自身需求與財務能力,避免追高或恐慌性購屋。必要時可諮詢專業不動產顧問,獲得更全面的市場分析與購屋建議。

Message Board

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