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1. 首頁
  2. M-News
  3. M-news

房市瞳鈴眼:當「殺價文化」遇上「開價遊戲」惡性循環

房市瞳鈴眼:當「殺價文化」遇上「開價遊戲」惡性循環
M-news 房市瞳鈴眼:當「殺價文化」遇上「開價遊戲」惡性循環 最近幫朋友處理一間房子的買賣,見識到當今房市最荒謬的現象:買方永遠覺得自己吃虧,賣方永遠覺得被佔便宜。我們開價比銀行估價低5%,結果買方...

房市瞳鈴眼:當「殺價文化」遇上「開價遊戲」惡性循環

最近幫朋友處理一間房子的買賣,見識到當今房市最荒謬的現象:買方永遠覺得自己吃虧,賣方永遠覺得被佔便宜。我們開價比銀行估價低5%,結果買方看完房第一句話是:「這個價格還可以談多少?」彷彿市場有個不成文規定,不管開什麼價,先砍再說。

 

殺價文化惡性循環

我問了十幾位資深房仲,他們不約而同提到一個現象:現在買方普遍有「不殺價就吃虧」心態。有位房仲苦笑著說:「上周帶看一間開價1,500萬的房子,買方直接從1,200萬開始喊,我說這比銀行估價還低15%,你猜他回什麼?『那估價又不準』。」

 

這種殺價文化已經形成惡性循環:

1. 買方預期會被宰,所以先大刀砍價

2. 賣方預期會被砍,所以先拉高開價

3. 最後成交價可能合理,但過程充滿算計與不信任

 

資訊透明化帶來的反效果

按理說,實價登錄讓市場更透明,應該減少這種猜忌才對。但現實正好相反,買方拿著兩年前的實登價格來殺價,完全無視這段時間的通膨和營建成本上漲。賣方則專挑社區最高成交價當基準,無視樓層和面向差異。

 

最經典的案例是上個月,一間中古屋開價2,300萬(略高於最新實登),買方堅持用一年前同棟低樓層的2,050萬來砍價。當我們拿出近期裝潢單據和設備更新證明時,對方竟說:「這些是你自己要用好的,關我什麼事?」

 

如何打破這個困局?

經過這幾個月的觀察,我認為買賣雙方都需要調整心態:

 

對買方:

1. 殺價前先做功課:比較近期真實成交價,而不是憑感覺

2. 把「合理利潤」留給賣方:沒有人應該虧本賣房給你

3. 具體指出缺點再議價,而不是無差別砍價

 

對賣方:

1. 開價貼近市場,不要預留「被殺空間」

2. 主動提供房屋的優缺點,建立信任感

3. 區分「投資客」和「自住客」,用不同策略應對

 

一位成交率超高的房仲跟我分享他的秘訣:「我從不幫客戶玩開高殺低的遊戲。我會給賣方看整理好的實登數據,建議他們開在最近三個月成交價的±3%。買方來看房時,我會直接說『這價格已經很貼近市場,空間有限』。雖然有些客人會走掉,但留下來的都是認真想交易的。」

 

重建健康的交易文化

房市這種「全民皆賭徒」的現象,說穿了就是不安全感作祟。買方怕買貴,賣方怕賣便宜,結果就是浪費無數時間在互相試探。或許我們都該記住:房屋買賣不是零和遊戲,一筆好的交易應該讓雙方都覺得合理。

 

下次當你聽到「這價格還能談多少?」時,不妨反問:「你覺得多少才合理?為什麼?」與其玩心理戰,不如打開天窗說亮話。畢竟,一個健康的市場,不該建立在「誰比較會騙」的基礎上。

Message Board

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