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保留地貸款9月上路,終結『有土無財』的世代困境
「有土斯有財」這句俗諺,對許多原住民族人來說,卻是長年難以實現的夢想。手握祖傳土地,卻因法規限制無法向銀行貸款,族人只能眼睜睜看著家園破舊、產業停滯,甚至被迫轉向民間高利借貸。如今,這道橫亙數十年的金融高牆終於被推倒,原住民保留地貸款將於2025年9月正式啟動,由土地銀行、合作金庫及全國農業金庫率先承作,最高可貸1,000萬元,住宅類最長30年還款期。這不僅是一項金融政策的突破,更是臺灣社會對原住民族經濟自主權的實質回應。
原住民保留地長期因《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第37條限制,僅能移轉予原住民,導致銀行難以評估擔保價值,形成「商品化困難」的結構性歧視。立法委員伍麗華自2020年起推動修法,歷經5年協調,終促成原民會、農信保與三家公股銀行簽訂行政契約,並祭出兩大關鍵配套:「95%信用保證」與「利息補貼」,大幅降低銀行風險與族人負擔。
政策設計貼近部落需求,貸款分為「住宅類」與「經濟產業類」。前者可用於自建、修繕,最長30年還款;後者支援農業設施、文化觀光等產業發展,最長15年。來義鄉族人鍾強龍現身說法,他雖取得土地與建照,卻因原保地身分遭銀行拒貸,房屋工程被迫停擺。「這政策能幫我們圓一個『有家可住』的夢」,他哽咽道。而返鄉務農的泰雅青年謝建宇也直言:「我們不是要特權,只求一個公平的起點。」
跨部會協力是突破關鍵。金管會將此納入永續金融評鑑,財政部列為公股行庫績效指標,內政部更制定「原保地估價指引」,補足制度最後一塊拼圖。農信保董事長賴坤成強調,過去族人被迫承受最高資金成本,如今總算能「合法借、安心還」。
這項政策象徵的,不只是金融工具的開放,更是對歷史不正義的彌補。當都會區房貸利率殺到見骨,原鄉族人卻連申請資格都沒有;當「居住正義」成為政治口號,部落的「經濟正義」卻被遺忘數十年。原保地貸款的啟動,終讓「窮得只剩土地」這句嘲諷走入歷史。正如伍麗華所言:「所有準備就緒,請別再讓族人等待。」這道遲來的曙光,能否真正照亮原鄉發展之路?9月,將是檢驗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