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社會住宅建設加速推進 多元策略打造宜居城市新典範
為緩解房價上漲壓力,高雄市政府積極推動社會住宅建設,目前自建四大案場進度超前。位於捷運橘線大寮站旁的首期社宅工程已完成八層結構體,工程進度超前1.9%,預計2025年7月提供384戶居住單位。亞灣智慧社宅作為科技廊帶核心,以23.7%超前進度穩步推進,預計2027年完工後將形成634戶科研人才生活圈。
岡山大鵬九村625戶社宅克服缺工缺料挑戰,維持2025年完工目標;左營機廿公辦都更案已啟動招商,尚發營造取得優先權,預計2028年完成社區再造。若加計中央資源,高雄現有46處社宅基地,總存量逼近3萬戶,首波完工潮將自2024年啟動。
【觀點分析】
城市發展平衡術奏效:
選址策略結合捷運節點(大寮站)與產業聚落(亞灣科技廊帶),展現「交通+產業+居住」的三維規劃思維,有效引導人口合理分布。
公私協力創新模式:
市府透過公辦都更(左營機廿)、聯開案等多元管道擴充社宅存量,相較傳統自建模式,更能加速資源整合與開發時程。
營建管理效能提升:
在亞灣案保持零工安紀錄下仍超前進度,顯示市府已建立有效的工程管理機制,特別是在高空作業風險控管方面展現專業。
居住正義的結構性解方:
近3萬戶存量規劃超越短期需求滿足,著眼於中長期城市人口增長與產業轉型預期,特別鎖定科研人才設計專屬社區,強化留才誘因。
M傳媒-高雄正以「速度」與「質量」雙軌並進的方式,改寫社會住宅的建設典範。從大寮社宅的穩健推進到亞灣智慧宅的未來藍圖,展現地方政府在居住政策上的多層次佈局。值得關注的是,這種「中央地方協作、多元模式並行」的策略,不僅加速社宅供給量能,更透過區位選擇與功能設計,將社會住宅從單純的居住空間轉型為城市發展引擎。隨著首波完工潮來臨,如何完善後續分配機制與社區營造,將是實現居住正義的下個關鍵課題。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