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老衝、都更慢!「自主都更」明年上路補缺口 雙北放緩、高雄新竹逆勢成亮點 | M傳媒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危老重建動能強勁,但都市更新腳步依舊緩慢。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截至9月底,全國核定都更案僅1,265件,較8月底僅增7件,推動速度依舊不如預期。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高雄與新竹兩地表現逆勢成長,核定件數已雙雙超越去年全年,成為今年都更市場的兩大亮點。
從數據來看,今年前九月全台核定都更案共71件,距離去年全年80件仍有差距;主要集中在雙北,台北市31件、新北市23件,占比過半。中南部方面,新竹市今年核定6件,已超越去年全年3件;高雄市核定3件,也突破去年的1件,顯示都更概念正逐漸由北往南擴散。
雖然政府大力推動,但全國超過30年屋齡的老屋高達550萬戶,更新速度仍緩不濟急。專家指出,傳統都更最大問題在於整合難、產權分散、資金門檻高,導致不少案件「核了未動」。相較之下,危老條例因流程簡化、補助明確、報核速度快,成為民間推動重建的主要管道。
為解決這項長年瓶頸,政府正在醞釀推出「自主都更」新制度。總統賴清德與行政院長卓榮泰已將其列為明年都市更新政策重點,希望藉此補上都更推動能量不足的缺口。
根據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規劃,「自主都更」將提供三種型態:
一是由地主自行組織更新會,親自擔任實施者;
二是地主可委託都更事業機構代辦;
三則由政府機關主導協助,統籌重建流程。
國土署強調,自主都更的核心理念是「自主管理、政府協助」,政府將不再只是審核者,而是從頭到尾的陪跑者。未來修法方向包含在《都市更新條例》中制度化,並引入「一條龍全案管理機制」,明定管理機構資格、責任與監督程序,協助民眾從可行性評估、規劃設計到施工管理,全程有專業單位協助完成。
專家分析,這套制度若能落地,有望兼顧都更的公信力與危老的效率,讓「民間自發、政府助攻」的新模式真正成形。不過也有建築業者提醒,制度要成功,仍得搭配金融支援與簡化審議流程,否則再好的制度也會卡在「最後一哩路」。
M觀點:
台灣的都更長年卡在「想做卻做不動」的窘境,政策再多、法令再修,最終仍要回到「人」與「錢」的問題。危老讓市場嚐到效率的甜頭,自主都更若能兼顧公平與速度,或許才是讓城市真正「換新」的關鍵鑰匙。明年這場都更制度改革,將是檢驗政府能否讓老屋重生的最大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