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陷阱揭密!房市『甜甜價』三大話術 專家教你破解撿便宜迷思
在當前房市交易低迷的環境下,「降價」、「賠售」等誘人標語充斥市場,但這些看似划算的交易背後,往往暗藏諸多陷阱。從「假降價真行銷」到不動產詐騙手法翻新,消費者若未謹慎辨別,可能不僅撿不到便宜,反而落入更大的財務風險。究竟該如何看穿這些降價話術,成為當前購屋族的必修課。
市場上常見的降價話術可分為三大類型,消費者必須睜大眼睛辨別
首先是「虛降價」,這類手法看似價格調降,實則換湯不換藥
例如中古屋僅調降開價卻不動底價,或是預售案將原本就較便宜的低樓層、瑕疵戶包裝成降價廣告戶,都是常見手法。更甚者,有些賣方會拿瑕疵物件與正常產品比較,營造降價假象,實則這些房屋可能存在氯離子過高、結構傾斜等問題。
其次是不動產詐騙風險攀升
近年出現的「一屋二賣」或偽造產權等詐騙手法,往往利用消費者貪便宜心理,以遠低於行情的價格誘使買家上鉤。這類案件不僅發生在中古市場,連新成屋交易也時有所聞,顯示詐騙集團已將目標轉向房市低迷期的急售物件。
最後是忽略附加條件造成的價格誤判
同一社區中,含裝修、附車位的物件價格自然較高,若銷售方刻意拿這類產品與空屋比較,就會製造降價錯覺。消費者在參考實價登錄時,務必確認比較基準是否一致,避免被片面資訊誤導。
房市降價潮看似處處是機會,實則暗藏玄機
專家建議,消費者除了勤查實價登錄外,更應實地看屋、確認產權狀況,並要求賣方提供完整屋況說明。若遇到價格異常低的物件,務必提高警覺,必要時可尋求專業房仲或地政士協助把關。在資訊混亂的市場中,保持理性判斷、做好功課,才是真正撿到便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