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房地合一稅收暴跌35% 不動產相關稅目創近年最大跌幅
財政部最新公布的6月全國稅收統計,為當前冷清的房市再添一筆有力佐證。數據顯示,與不動產交易相關的稅目全面走低,其中房地合一稅年減幅度更超過35%,創下近年來最劇烈跌幅。這波稅收寒冬不僅反映央行緊縮政策的影響,更凸顯在國際政經局勢動盪下,民眾購屋信心已明顯轉弱。
財政部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分析,當前房市面臨多重壓力,除國內金融政策緊縮外,美國關稅政策與國際政治局勢的不確定性,都加深了消費者的觀望心態。這種謹慎氛圍直接反映在交易量上,連帶影響相關稅收表現。值得注意的是,為緩解美方關稅衝擊,政府今年延後綜所稅申報時程,也導致6月全國賦稅實收僅4,038億元,較去年同期腰斬。
區域表現分化:桃園成少數亮點
深入觀察各項不動產稅目,土地增值稅6月實徵57億元,年減18.5%,已連續4個月呈現雙位數衰退。區域表現呈現明顯差異,台中、新北與台南減幅最為顯著,而桃園則因數筆高價交易案支撐,成為六都中唯一維持正成長的區域。這種「北桃園、南衰退」的格局,某種程度反映出台商回流效應對區域房市的差異化影響。
契稅方面同樣不容樂觀,6月實收14億元,年減9.8%,雖跌幅較上月收斂,但已連續4個月負成長。其中高雄、台中及新北衰退最為明顯,再次印證中南部房市調整壓力較大的現況。不過,房地合一稅的暴跌最令人憂心,6月實徵43億元,年減幅達35.3%,高雄、台南等南部都會區更出現近五成的驚人跌幅,顯示短期投資客已大幅撤離市場。
政策連動:住宅基金挹注金額逆勢成長
在這波稅收寒冬中,一項正向發展值得關注。隨著房地合一稅收分配比例調整,今年上半年撥入住宅基金金額達43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61.7%。這項變化反映政府有意將房市調控與住宅政策更緊密結合,透過增加社會住宅與長照支出的財源,緩解高房價帶來的社會問題。
專家指出,房市進入「量縮價穩」調整階段,在央行維持信用管制、國際經濟前景不明的情況下,這種低迷態勢短期內難見明顯改善。對購屋民眾而言,市場冷清反而提供更多議價空間,尤其是中南部過往漲幅較大的區域,可能出現更具吸引力的價格條件。然而,整體交易量能否回溫,關鍵仍在於國內外經濟情勢是否趨穩。
結構調整期:房市等待新平衡點
這波稅收銳減現象,實質上反映台灣房市正經歷必要的結構調整。過去兩年在資金行情推升下的過熱景象已不復見,市場正在尋找新的平衡點。對政府而言,如何在穩定房市與維持稅收間取得平衡,將是一大考驗;對業者來說,則需適應這個買方主導的新市場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住宅基金挹注金額的增加,顯示政府正試圖將房市調控與社會住宅政策更緊密結合。這種「取之房市、用之居住正義」的做法,若能持續且有效執行,或可為當前冷清的房市找到更具社會意義的發展方向。未來幾個月的稅收變化,將是觀察房市是否觸底回穩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