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1. 首頁
  2. M-News
  3. M-news

房市談判心理戰 賣方死守開價vs買方怕當盤子 首購必學『情感溢價』公式

房市談判心理戰 賣方死守開價vs買方怕當盤子 首購必學『情感溢價』公式
M-news 房市談判心理戰 賣方死守開價vs買方怕當盤子 首購必學『情感溢價』公式 站在心儀的房子前,望著那扇彷彿能開啟未來生活的大門,卻因價格遲遲無法與賣方達成共識,這種糾結恐怕是許多購屋者都經歷過...

房市談判心理戰 賣方死守開價vs買方怕當盤子 首購必學『情感溢價』公式

站在心儀的房子前,望著那扇彷彿能開啟未來生活的大門,卻因價格遲遲無法與賣方達成共識,這種糾結恐怕是許多購屋者都經歷過的煎熬。該堅持底線繼續等待?還是加價妥協盡快成交?這個看似簡單的選擇題,背後其實牽涉市場判斷、財務規劃,甚至人生階段的複雜考量。 

 

房市老手常說:「沒有買不到的房子,只有談不攏的價格。」

但這句話對首購族而言,往往充滿無奈。當買賣雙方價格認知差距超過10%,這場談判就進入心理博弈的深水區。賣方可能想著:「再等等會有更高價的買家」;買方則掙扎於「再加價是否就買貴了」的恐懼中。這種拉鋸尤其殘酷——因為買房不像日常消費,錯過這間,下一間符合期待的物件可能半年後才會出現。 

 

觀察當前市場,價格僵局通常來自三種情境:

其一是賣方持有成本高(如當初買價加上裝修、稅費),不願賠售;

其二是區域行情混亂,近期缺乏可比成交案例;

最棘手的是第三種,賣方根本不急著賣,把房子當成「價格樂透券」,等待願者上鉤。這時買方加價與否,關鍵在於釐清兩個現實:這間房對你的「不可替代性」有多高?以及,你的「時間成本」值多少錢? 

 

曾在房仲業打滾十年的林經理分享一個案例:

一對夫妻看中學區房,賣方開價比實價登錄高15%,僵持兩個月後,他們決定加價3%成交。事後證明是正確決定——因為同年級的孩子已開始報戶籍,再拖就會錯過入學期限。這個3%買的不只是房子,更是孩子就學的黃金時機。反觀另一位投資客,堅持不加價等了一年,終於等到賣方降價,卻發現利率已升破2%,貸款月付反而比當初加價還多。 

 

許多買方陷入「錨定效應」陷阱

過度聚焦在「談判勝負」而非「實際需求」。她建議:「與其糾結每坪多付2萬是否吃虧,不如計算這間房能為你未來十年省下多少通勤時間、提升多少生活品質。」尤其當物件具備稀有條件(如頂樓露台、明星學區),適度妥協可能比無止境等待更理性。 

 

這不意味著應盲目加價。市場上永遠有兩種人在買房:

一種是「被需求追著跑」的剛性購屋者,另一種是「被價格牽著走」的衝動買家。關鍵區別在於前者清楚知道:「我買的是『居住價值』,不是『價格數字』。」如果加價幅度已超出家庭財務的緩衝空間,或該區域明顯有供過於求的趨勢,等待或許才是明智之選。 

 

房產專家提出一個實用的思考框架:

將出價天花板設為「合理市場價+情感溢價」。例如,若周邊類似物件成交價約1,500萬,而你特別鍾愛這間的裝潢格局,或許1,530萬就是你的「情感天花板」。超過這條線,就該冷靜自問:這30萬是否值得?能否用其他方式彌補(如爭取賣方附贈家具)?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機會成本」

當你耗費三個月每周與房仲斡旋,這些時間精力若用來研究其他區域、開發替代方案,或許早已找到更適合的選擇。就像金融市場那句老話:「錯過的交易往往是最好的交易。」有時候,放手不是認輸,而是把籌碼留給更值得的標的。 

 

當你決定加價,真正該計較的不是「有沒有買貴」,而是「這個決定是否讓其他人生目標受擠壓」;選擇等待時,與其焦慮「房價是否會漲」,不如思考「這段時間我能如何提升購屋實力」。畢竟,市場永遠會有波動,但適合你的家,終究會在最平衡的時刻出現。

Message Board

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