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危老貸款爭議再起 學者憂放寬恐助長高房價
近期市場傳出都更與危老重建案貸款不易,呼籲中央銀行放寬管制,但央行明確表示並未限制此類貸款,並強調若將都更危老貸款排除在不動產貸款集中度計算外,將影響風險監測的完整性。淡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指出,即便央行放寬管制,銀行仍可能傾向放貸給風險較低的大型建商,而非中小型業者或一般購屋族,甚至可能被質疑為特定建商開後門,最終無助於解決房市結構性問題。
放寬管制恐加劇市場失衡 資金流向仍偏重大型建商
央行解釋,都更危老重建貸款屬於中長期融資,銀行仍需承擔房市波動風險,若將其排除在貸款集中度計算外,雖能降低數字上的壓力,卻可能掩蓋實際授信風險,影響金融監管有效性。蔡明芳進一步分析,此類貸款若獲特殊待遇,可能導致兩大問題:一是變相放寬整體不動產貸款管制,削弱政策效果;二是由於都更案原住戶分回比例高,建商為維持利潤可能推高售價,最終僅高所得者有能力購買,反而加劇房價上漲,無助於一般受薪階層。
此外,即便央行放寬管制,銀行基於風險考量,仍可能優先放款給財務穩健的大型建商,而非資金需求迫切的中小型業者或首購族。蔡明芳指出,當前金融業者的放貸偏好才是問題核心,若市場風險升高,銀行更可能緊縮信貸,而非因政策鬆綁就擴大放款。近期部分建商倒閉或預售屋糾紛,雖被歸咎於央行管制,但實際上與建商財務槓桿過高、銀行授信趨嚴密切相關,單純放寬政策未必能解決根本問題。
政策調整需權衡風險 避免淪為建商特權工具
面對市場呼籲放寬管制的聲浪,央行維持審慎態度,強調金融穩定與房市健全發展的平衡。學者提醒,若未妥善規範,政策鬆綁可能淪為大型建商的融資特權,甚至間接推升房價,使一般購屋者更難負擔。未來央行與金管會需強化銀行授信紀律,確保資金合理分配,而非僅依賴管制調整來解決市場困境。